【词语】 旷野
【全拼】 kuàngyě
【释义】
  • 空阔的原野。

    《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唐王昌龄《长歌行》:“旷野饶悲风,颼颼黄蒿草。”明刘基《如梦令》词:“旷野寂无人,漠漠淡烟荒楚。”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她就一个人走到学校附近的旷野里,一边散步一边唱起歌来。”

  • 腹之别名。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形貌·腹》:“《黄庭经》:‘腹为玉池。’注:‘腹为旷野。’”

  • 【例句】 1、暗夜又把黑纱撒向湖面和那无边无际的旷野
    2、 我们脚下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旷野,碧草如茵,百花斗艳。
    3、 兵士们扶着我从庭院中走过去,这时候可真是四边寂静,万籁无声,假如蒙着眼睛的话,我早就以为这是一片旷野荒郊了。
    4、 在旷野中的士兵们暴露在敌人炮火之下。
    【近义词】 1. 旷野 - 原野

    【原野】释义:

  • 亦作“原壄”。平原旷野。

    《国语·鲁语上》:“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吕氏春秋·季春纪》:“循行国邑,周视原野。”高诱注:“广平曰原,郊外曰野。”《楚辞·九歌·国殇》:“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壄。”朱熹集注:“壄,古野字。弃原壄,骸骨弃於原壄也。”宋陆游《荞麦初熟刈者满野喜而有作》诗:“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蕎麦。”清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取不逞夷人及奸民,就地正典型,非有大兵陈之原野之事,岂古人於陆路开边衅之比也哉?”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序》:“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緑了。”

  • 2. 旷野 - 田野

    【田野】释义:

  • 亦作“田壄”。亦作“田埜”。田地。

    《管子·八观》:“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而飢饱之国可以知也。”《楚辞·九辩》:“农夫輟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汉桓宽《盐铁论·园池》:“匹夫之力尽於南亩,匹妇之力尽於麻枲。田野闢,麻枲治,则上下俱衍,何困乏之有矣?”

  • 指田地和原野。

    茅盾《水藻行》:“在这朴素的田野间,远远近近傲然站着的青森森的一团一团,却是富人家的坟园。”

  • 泛指农村。

    《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不可使襍处……是故圣王之处士必於閒燕,处农必就田壄,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宋赵蕃《闻舂》诗:“我居田野间,糴米如赁佣。”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九》:“处农就田埜,处商就市井。”

  • 3. 旷野 - 郊野

    【郊野】释义:

  • 周代距王城百里谓之郊,三百里谓之野。统称“郊野”。

    《周礼·秋官·蜡氏》:“凡国之大祭祀,令州里除不蠲,禁刑者、任人及凶服者。以及郊野,大师、大宾客亦如之。”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一:“郊野……郑众曰:‘《司马法》云: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为野。’”

  • 泛指城邑之外的地方。

    汉王符《潜夫论·潜叹》:“及欢爱、苟媚、佞説、巧辨之惑君也,犹炫燿君目,变夺君心,便以好为丑,以鹿为马;而况於郊野之贤、闕外之士,未尝得见者乎?”唐韩愈《举马摠自代状》:“市井之间,盗贼未断;郊野之外,疲瘵尚多。”清孙枝蔚《秋邨》诗:“残暑清郊野,农妇共安寧。”王汶石《大木匠》:“整整三十多天,哪里也没去过。郊野,在他的眼前,已经换了另一种装束。”

  • 《周礼》指乡遂大夫与公邑大夫的并称。

    《周礼·夏官·大司马》:“乡遂载物,郊野载旐。”郑玄注:“郊谓乡遂之州长县正以下也;野谓公邑大夫。”贾公彦疏:“‘乡遂之州长县正以下也’者,郊内有六乡,州长已下;郊外有六遂,县正已下,故知言郊有此二等人也。云‘野谓公邑大夫’者……公邑皆有大夫治之。故《司马法》云:‘二百里如州长,四百里五百里如县正。’是公邑大夫也。”

  • 4. 旷野 - 野外

    【野外】释义:

  • 郊外;人烟稀少的地方。

    《周礼·秋官·蛮隶》:“其在王宫者,执其国之兵以守王宫;在野外则守禁厉。”汉刘向《说苑·修文》:“出乎邑门,至野外。”唐杜甫《有客》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鲁迅《野草·失掉的好地狱》:“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在地狱的旁边。”

  • 【相关词】 丰旷 久旷 冲旷 凉旷 凝旷 华旷 历日旷久 啥旷 地旷人稀 夔旷 夷旷 孤旷 宏旷 实旷来远 宽旷 寥旷 崇旷 师旷 平川旷野 平旷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