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惧,害怕。
《易·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唐杜甫《留花门》诗:“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一·参政梦》:“傍有大水漫漫,心甚恐惧。”老舍《骆驼祥子》二:“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
【害怕】释义:
因遇到危险、困难而畏惧或发慌。
《水浒传》第四四回:“杨雄道:‘多谢这个兄弟救护了我,打得张保那厮见影也害怕。’”清李渔《慎鸾交·计竦》:“不要説起,説起令人害怕。”老舍《月牙儿》:“我越挣扎,心中越害怕。”魏巍《做新型的知识分子》四:“这说明害怕艰苦,追求安适,是怎样障碍着我们的事业。”
【恐怖】释义:
感到可怕而畏惧。
《六韬·略地》:“城人恐怖,期将必降。”《后汉书·董卓传》:“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宋张师正《括异志·蔡侍禁》:“蔡氏举族大恐怖,虽白昼不敢正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许初闻甚骇,然亲狎既久,不復恐怖。”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谓令人畏惧。
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这个岛呵!三分恐怖,七分神秘。”
威胁;恫吓。
《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威我也”汉何休注:“以威恐怖鲁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为何耶?”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鬼无所栖,乃来与我争屋,时时现恶状,恐怖小儿女。”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
【恐惧】释义:
畏惧,害怕。
《易·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唐杜甫《留花门》诗:“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一·参政梦》:“傍有大水漫漫,心甚恐惧。”老舍《骆驼祥子》二:“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
【恐慌】释义:
惊惶不安。
巴金《家》十二:“这个时候高家的主人们才恐慌起来。”钱锺书《围城》二:“方鸿渐看大势不佳,起了恐慌。”
【惊恐】释义:
惊吓恐惧。
《史记·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唐无名氏《蚍蜉传》:“是时王子以惊恐入心,厥疾弥甚。”《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大凡人受了惊恐,胆先受伤。”茅盾《动摇》八:“她不免焦灼地乱想,因而稍稍惊恐。”
指使惊吓恐惧。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降怪异以惊恐之。”清梅曾亮《送珠船序》:“耆利昧生死,越国万里,踔一船环扣海疆,诈言求市,惊恐民吏。”
【惧怕】释义:
害怕。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不料赵襄子惧怕,出走晋阳。”《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满朝文武,惧怕严家,没一个敢来送行。”《老残游记》第七回:“所以这两省有武艺的,全敌他不过,都惧怕他。”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当她无端遭受婆婆狺狺然辱骂时,她只是冷冷地看着,并不惧怕。”
【勇敢】释义:
有勇气,有胆量。
《庄子·徐无鬼》:“筋力之士矜难,勇敢之士奋患。”《史记·刺客列传》:“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於屠者之閒。”清魏源《陶文毅公神道碑铭》:“天子震悼,詔以公任事勇敢,不避嫌怨,堪式百辟。”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女。”
指勇敢的人。
《汉书·赵敬肃王彭祖传》:“彭祖上书冤讼丹,愿从国中勇敢击匈奴,赎丹罪。”《周书·侯植传》:“植乃散家财,率募勇敢,讨贼。”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募勇敢,练乡兵。”
【无畏】释义:
无所忌惮。
《书·泰誓中》:“勗哉夫子,罔或无畏,寧执非敌。”孔传:“无敢有无畏之心。”《新唐书·隐逸传·孙思邈》:“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穡,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
无所畏惧。
《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晋张华《女史箴》:“玄熊攀槛,冯媛趍进。夫岂无畏,知死不恡。”杨朔《英雄时代》:“他们那种大无畏的忘我精神,更是惊人!”
不要害怕。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寡君命恒曰:‘无及寡,无畏众。’”《孟子·尽心下》:“王曰:‘无畏!寧尔也,非敌百姓也。’”朱熹集注:“王谓商人曰:无畏我也。”
指唐五代间皇帝赐臣下在御前直言无须忌惮的一种特殊待遇。
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白顿首曰:‘寧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俗説唐、五代间事,每及功臣,多云‘赐无畏’……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
佛教语。指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所畏之德。
《法苑珠林》卷八一:“我能飞行游虚空,已过汝界心无畏。”许地山《缀网劳蛛·命命鸟》:“愿勇猛无畏阿弥陀,俯听恳求接引我。”
【镇定】释义:
安定,稳定。
《国语·晋语七》:“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韦昭注:“镇,安也。言智思能安定也。”唐元稹《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制》:“而况於镇定远荒,经略逋寇,毗倚方切,忽焉薨殂,不有追崇,曷彰悯悼?”茅盾《子夜》五:“近来这样的事太多了,报纸载不胜载,并且为了镇定人心计,也只好少载。”
遇事沉着,不慌乱。
《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赵武有文德……祁午临事镇定,臣父匄能识大体,皆一时之选。”清刘大櫆《乡饮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而解其纷。”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二节:“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镇压;平定。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邓慕韩《书丁未防城革命军事》:“又电广西提督丁槐,拨衡军二营,绥远军一营,前往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