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刻书
【全拼】 kè shū
【释义】
  • 刻版印书。

    清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谓:隋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王阮亭引之,以为刊书之始。刊书与抄书难易不啻百倍,若隋已有雕刻,何以唐时尚未盛行,直至五代时始有之?当是隋唐时习其技者少,刻书甚艰故耳。”清王筠《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周祖谟《<鉅宋广韵>前言》:“南宋闽中刻书事业极盛。”

  • 【例句】 1、在内你所喜欢的段落标上记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做法可以使你更容易地记住那些重要的话,很快地查阅它们,若干年后再读到时,就像来到一座你曾在树皮上过印痕的森林。
    2、 在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中国的金石和丝竹乐器,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兴趣。
    3、 版板:作纸用的材料。一块厚纸板,面上涂上染料泥层;把墨泥刮去,可造成反白圆形效果。
    4、 你要用精金作一面牌,在上面按之法着'归耶和华为圣'。
    【相关词】 《二刻拍案惊奇》 《敦刻尔克》 《最后一刻》 一刻 一刻千金 一刻钟 一时一刻 一时三刻 一时半刻 三刻 丛刻 严刻 丰取刻与 丹楹刻桷 任刻 仿刻 传刻 伤刻 佩刻 侵刻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