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惊蛰
【全拼】 jīngzhé
【释义】
  •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

    《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唐韦应物《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宋苏辙《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 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

    《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李善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

  • 【例句】 1、惊蛰
    2、 惊蛰的春雷刚刚掠过乡间的池塘,久违了的蛙鸣声便开始在田野中唱响。
    3、 惊蛰之后, 冬眠的动物纷纷出蛰。
    【相关词】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刻拍案惊奇》 《惊变天》 《惊悚乐园》 《惊情四百年》 一坐尽惊 一坐皆惊 一座皆惊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一鸣惊人 三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乘虚可惊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冻浦鱼惊 凌惊 出惊 动地惊天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