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礼记·乐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唐裴铏《传奇·元柳二公》:“有仙娥数辈,奏笙簧簫笛,旁列鸞凤之歌舞,雅合节奏。”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坎坎鼓我》:“‘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张长《空谷兰》:“随着歌声的节奏,她们轻轻摇晃着身子,那么舒畅。”
喻指均匀有规律的进程。
茅盾《野蔷薇·一个女性》:“她觉得大自然的流转就是她自己的命运的节奏。”冯雪峰《关于主题》:“这剧本是有情节上的连贯性的,但在摄制时必须更着重思想情绪的发展与节奏。”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我跨上列车,心情是异乎寻常的,仿佛这紧张生动的生活节奏,将我全身的螺丝也拧紧了。”
礼节制度。指有关礼仪的各种规定。
《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礪百姓,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劲矣。”《荀子·富国》:“必将脩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於朝,百事齐於官,众庶齐於下。”杨倞注:“节奏,礼之节文也,谓上下皆有礼也。”
【节律】释义:
季节时令。
金麻革《置酒半山亭得秋字》诗:“况当节律变,万物颯以秋。”《解放日报》1984.2.4:“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天时之变,按节律而行。”
某些物体运动的节奏和规律。
刘师培《<骈文读本>序》:“至若龙璪齐辉,上下异昭,笙鏞节律,间代而鸣,彰彩谐音,率由世巧。”《花城》1981年第6期:“就在这时,忽然她的心脏失去了节律,一阵痉挛,绞痛起来。”
【节拍】释义:
乐曲中周期性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唐张祜《感王将军柘枝妓殁》诗:“画鼓不闻招节拍,锦靴空想挫腰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公子命弹《湘妃》。婢以牙拨勾动,激扬哀烈,节拍不类夙闻。”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章:“大约她们的风琴被砸坏了,她就用手打着节拍,用自己的歌声轻轻伴奏。”
比喻有规律的进程。
《朱子语类》卷四四:“盖其言合节拍,所以虽言而人不厌之。”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那警笛声甚是凄厉,但有几乎一定的节拍,足见司令者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