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应对;应答。
《东观汉记·马客卿传》:“马客卿幼而岐嶷,年六岁,能接应诸公,专对宾客。”《宋书·颜延之传》:“接应之方,言必出己。”叶圣陶《城中·搭班子》:“泽如不想说什么话去接应,他照旧带着不舒服的感觉望着钱的喉结。”王西彦《古屋》第三部六:“‘他的妻子很能干,’我接应着。”
呼应支援。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元帅先行,我与敬德将军随后来接应元帅来。”《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却説店小二为接应陈名盗马,回到家中,正在房里与老婆説话。”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龙泉人郭公子起义兵以应伪周……后与大任不协,不相接应。”茅盾《子夜》十三:“还是先和虹口那几个罢下来的厂接好头,她们来冲,我们关车接应。”
供应;接济。如:子弹接应不上。
【策应】释义:
从不同方面对敌作战,以与友军呼应。
宋司马光《论屈野河西修堡状》:“於五月五日彼处兵官引一千许人,夜开城门,径往屈野河西,前无探候,后无策应,中无部伍,但賫酒食,不为战备,以此逢敌,如何不败。”《三国演义》第七一回:“今闻刘备亲自领兵来取汉中,可速奏魏王,早发精兵猛将,前来策应。”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清军自得汉阳,湖南人士均愤不顾身,颇有灭此朝食之概,迭电各省,派兵赴鄂,以资策应。”峻青《海啸》第四章:“这样,三支力量,就形成了犄角之势,既可以分别应付情况,又可以互相策应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