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受。
《元典章·刑部十·回钱》:“若拟全科,终是未曾接受文状,即与兰溪州知州贾也先所犯无异。”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十三》:“后数日,涇泉来举奠……凡酒与汤饭之类,皆涇泉执奠,其子于善接受,捧置灵几前,不用从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正以其钱粮款项繁多,头绪极难清理,故思蒙混新官,以希接受。”
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
张天翼《华威先生》:“我想你们诸位青年同志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魏巍《挤垮它》一:“那个洪亮的声音着重地说,一定要接受经验。”
【接收】释义:
接近而取信。
《史记·苏秦列传》:“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令涇阳君、高陵君先於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
接受;收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五回:“我并未有接收他的,説声有了包探,他就匆匆的去了,只怕他自己带去了。”巴金《家》三十:“人们组织了办事处,接收贺礼,散发请帖。”
根据法令或强权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
老舍《龙须沟》第二幕:“后来日本人走了,紧跟着就闹接收。”《中国歌谣资料·本领高》:“接收大员本领高,仓库装进小皮包。”
接纳。如:接收新会员。
【接纳】释义:
结交罗致。
《后汉书·岑彭传》:“光武深接纳之。”《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裴仲接纳天下之士。”邹鲁《广西光复》:“并开华熙客栈,实欲借此为机关,接纳志士以谋大举。”
接待,招待。
《水浒传》第七三回:“里面太公张时,看见李逵生得凶恶,暗地教人出来接纳。”
接受。
秦牧《艺海拾贝·<哲人·小孩>》:“他必然是较多地接纳了人民观点的人。”赵树理《三里湾·三个场上》:“当大家猜透他的谜,不愿接纳他的时候,金生说:‘……可以让他试一年。’”
【拒绝】释义:
隔断;遏绝。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故击搏豪强,拒絶宦寺,悉无所畏。”明李贽《渔父》:“观其鼓枻之歌,逈然清商,絶不同调,末即显拒絶之跡,遂去不復与言,可以见矣。”叶圣陶《线下·孤独》:“愤慨的火焰虽经拒绝,还不免时常要偷偷地冒起来。”
不接受,不答应。
《东观汉记·郊祀志》:“羣臣奏言,登封告成,为民报德,百王所同,陛下輒拒絶不许。”宋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若拒絶其意,则元昊今秋必復大举。”清李渔《意中缘·诳姻》:“前日有人替他作伐,你就该应许了,为甚么又拒絶他!”老舍《骆驼祥子》十二:“祥子本来不吸烟,这次好似不能拒绝。”
【推却】释义:
亦作“推却”。击退。
汉桓宽《盐铁论·地广》:“是以圣王怀四方独苦,兴师推却胡越,远寇安灾。”
拒绝;辞谢。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旟等白冏:‘嵇侍中善於丝竹,公可令操之。’遂送乐器。绍推却不受。”《水浒传》第四三回:“李云推却不过,略呷了两口。”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这热诚很使我感动,但我终于说是还未熟悉本地的情形,而且已经革命,觉得无甚可以攻击之处,轻轻地推却了。”
见“推却”。
【推辞】释义:
犹托辞。
《拾遗记·晋时事》附南朝梁萧绮录:“至如姚馥……及其俳谐诡譎,推辞指诫,因物而刺,言之者无罪,抑亦东方曼倩之儔歟!”
拒绝;辞谢。
唐白居易《送敏中归豳宁幕》诗:“前路加餐须努力,今宵尽醉莫推辞。”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借人钱财主每休想道推辞。”李準《李双双小传》:“大伙既然选住咱,那就是看咱能给大伙服务,也就不用推辞了。”
【谢绝】释义:
婉言拒绝或推辞。
《史记·儒林列传》:“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復谢絶宾客,独王(鲁恭王)命召之乃往。”唐权德舆《祭子婿独孤少监文》:“谢絶人寰,屏居鄠田。”萧乾《凤凰坡上》三:“走近了才看出写的是‘养猪重地,谢绝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