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接待
【全拼】 jiēdài
【释义】
  • 接纳;相待。

    《汉书·萧望之传》:“望之见纳朋,接待以意。”《三国志·吴志·陈表传》:“表欲得战士之力,倾意接待,士皆爱附,乐为用命。”《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吴监生﹞特地寻他相会,延至寓所,叩其胸中所学,甚有接待之意。”

  • 犹招待。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元吉云]不妨事,我接待去。[见科,云]呀,哥哥来了也,有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生抬头看时,却是淮南族中一个哥哥。满生连忙接待。”赵树理《三里湾·变糊涂为光荣》:“马家也临时在供销社买了一些酒,炒了几盘菜,举行了接待的仪式。”

  • 佛教语。谓寺刹对挂单僧人免费供给食宿。

    宋洪迈《夷坚支志癸·祖圆接待庵》:“二浙僧俗,多建接待菴,以供往来緇徒投宿,大抵若禪刹然。”明袁宏道《众香林疏》:“故接待之难,比置菴造像百倍。”

  • 【例句】 1、按照礼节你应该站起来接待客人。
    2、 我们很高兴接待你。欢迎以后常来。
    3、 她星期五下午6时接待选民.
    4、 那家餐厅过去只接待白人。
    【近义词】 1. 接待 - 宽待

    【宽待】释义:

  • 宽大对待。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七章:“人民解放军宽待俘虏。”袁静《伏虎记》第三五回:“对于放下武器的敌人,应当宽待,对他们也是个教育。”

  • 2. 接待 - 应接

    【应接】释义:

  • 应酬接待。

    《后汉书·马援传》:“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唐杜甫《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诗:“老病忌拘束,应接丧精神。”宋王安石《送僧无惑归鄱阳》诗:“晚扶衰惫寄人间,应接纷纷祗强颜。”清唐孙华《抱灌轩杂兴》诗之一:“衰年疲应接,只合老江乡。”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老孙头接二连三跟从元茂屯出来的赶车的招呼,问长问短,应接不停。”

  • 接应;支援。

    《后汉书·刘虞传》:“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餘以给足之。”《北史·崔猷传》:“襄城控带京洛,实当今之要地,如有动静,易相应接。”元刘壎《隐居通议·地理》:“而欧公则以元昊犯边,欲于此聚餫,以应接西事。”郭孝成《江苏光复纪事》:“时新军屯地,距城尚有六十餘里,万难应接。”

  • 照应。

    唐欧阳询《书法·应接》:“字点欲其互相应接,两点如‘小’、‘八’,自相应接。”

  • 应付,接受。

    宋史达祖《喜迁莺·元宵》词:“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元萨都剌《命棹建溪》诗:“浩荡三日程,应接千万态。会登天柱峯,一览宇宙大。”叶圣陶《游了三个湖》:“有一道回廊隔着,让一部分景致留在想象之中,才见得繁简适当,可以从容应接。”

  • 3. 接待 - 招呼

    【招呼】释义:

  • 用言语、手势或其他方式招引、呼唤。

    唐赵嘏《十无诗寄桂府杨中丞》:“东省南宫兴不孤,几因诗酒谬招呼。”宋苏轼《新酿桂酒》诗:“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老残游记》第二十回:“派人到省城里招呼个大戏班子来,并招呼北柱楼的厨子来,预备留老残过年。”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一章:“我在屋子里招呼了一声,他竟没有听见。”

  • 招附;招抚。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七》:“肜乃思所以离间二寇,以分其势。招呼鲜卑,示以财利。”《三国志·蜀志·诸葛诞传》:“后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

  • 用言语、点头、招手、行礼等方式表示问候。

    《老残游记》第二回:“这一羣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老孙头接二连三地跟从元茂屯出来的赶车的招呼,问长问短,应接不停。”

  • 照料;关照;照管。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我想着受主子恩典,又招呼了你这么大,撂下走了,天良何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我跟车间的姐妹说一声,有啥动静,她们会来招呼你的。”李季《五月端阳》三四:“几十里路上请医生,全村人招呼着一个伤员。”赵树理《小经理》:“你慢慢养着吧,不要着急,合作社的事情我暂且招呼几天!”

  • 接待;应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侄少爷来到,本该要好好的招呼;因为老爷今日出门……等老爷回来时,再请少爷来罢。”叶紫《行军掉队纪》五:“这山坳里十多家店家,就只有他家的生意兴盛。招呼好,饭菜好,并且还能够保险客人平安。”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章:“剑平的职务是站立柜台招呼顾客。”

  • 扶持;抬举。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九:“小元他原来是你们招呼起来的人,只要恒元一倒,还有法子叫他变过来。”

  • 4. 接待 - 招待

    【招待】释义:

  • 对宾客或主顾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

    老舍《四世同堂》十五:“你的菜作得并不怎样,全仗着我的招待好,算是没垮台。”刘白羽《火光在前》第四章:“连长和指导员在小屋里招待了游击队员。”巴金《在尼斯》:“她们对我们非常周到,好像在招待远方来的亲戚。”

  • 招待员,担任招待工作的人。

    老舍《老张的哲学》第六八:“南飞生到了……老张不能不请他作招待。”茅盾《三人行》七:“前几天,摆烟灯的陆麻子看中了秋菊,想买她去做什么女招待。”

  • 5. 接待 - 欢迎

    【欢迎】释义:

  • 高兴地迎接。

    晋陶潜《归去来辞》:“僮僕欢迎,稚子候门。”元耶律楚材《再过晋阳独五台开化二老不远迎》诗:“道士欢迎捧林果,儒冠远迓挈壶浆。”清魏源《圣武记》卷九:“民间闻其军过,知其能爱百姓,无不安堵欢迎。”茅盾《追求》三:“呀,呀,欢迎之至,我忘记请你了。”

  • 乐于接受;高兴地盼望。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一》:“广大的贫农和下中农欢迎合作社。”如:欢迎投稿;欢迎批评。

  • 懽迎:高兴地迎接。

    金国偁《玉虚观记》:“师之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餘舍遮道懽迎,不令他适。”清缪艮《泛湖偶记》卷二:“有人啟户,笑口懽迎。”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湘军到处,秋毫不犯,故受士民之懽迎如此。”

  • 6. 接待 - 款待

    【款待】释义:

  • 热情优厚地招待。

    《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李斯奏曰:‘帝可赐赏来使。’帝依奏。御宴款待臣僚与孙虎。”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亲家,俺兄弟去了也,有劳尊重,只是家贫不能款待。”《镜花缘》第八三回:“子路半世在江湖上行走,受了人家许多怠慢,今日肴饌虽然不丰,却也殷勤款待,十分尽礼。”萧三《草原上的红旗》诗:“蒙古妇女穿着长袍,戴着手饰,一碗碗奶茶款待殷勤。”

  • 7. 接待 - 迎接

    【迎接】释义:

  • 客人到来时,先期前往等候。

    晋王献之《桃叶歌》之二:“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宋范仲淹《耀州谢上表》:“且言初入界时,见迎接之人,叩头为贺。”丁玲《梦珂》二:“这时他已看见梦珂一人从旅馆里出来,跳下车便跑去迎接。”

  • 比喻作好准备,等候某一情况的发生或时节的到来。

    徐怀中《西线轶事》三:“母亲疼爱地望着女儿,她将怎样去迎接战火纷飞的考验呢?”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凤凰堡这个艰苦创业的小社,迎接第一个金色的秋天。”如:迎接战斗;迎接国庆。

  • 【相关词】   接  接吻  接吻鱼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致命接触》 一接 一接如旧 三接 上气不接下气 东手接来西手去 两接 交头接耳 交接 亲接 今接舆 仍接 传宗接代 依接 保护接地 候接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