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揭示
【全拼】 jiēshì
【释义】
  • 指出或阐明不易看清的事物。

    《太平广记》卷二○四引唐卢□《逸史·李謩》:“至第十三迭,揭示谬误之处。”明张居正《答姜巡抚言李公恤典事书》:“屡承揭示,差人竟不索报,遂失裁答为歉。”秦牧《艺海拾贝·<哲人·小孩>》:“这个童话是发人深思的,老实说,它揭示了相当精确的真理。”

  • 显示。

    《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及贼境,揭示威信,所招集又得三千人,遂破刘泽三万餘众。”

  • 公布;宣布。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于是南京政府,揭示进兵的方法,派鄂湘民军为第一军,向京汉铁路前进;宁皖民军为第二军……共捣虏廷。”

  • 指张贴告示。

    《宋史·食货志上五》:“又令州县録丁产及所产役使,前期揭示。”清周亮工《书戚三郎事》:“抵昇州,舟刺鬼面城下,乃入市揭示四达之衢曰:江阴戚三郎觅妻。”

  • 【例句】 1、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揭示了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2、 科林斯曾经向我揭示过现代美学的谬误。
    3、 黑匣子揭示了飞机坠毁的原因。
    4、 揭示这些问题并不等于解决这些问题。
    【近义词】 1. 揭示 - 展现

    【展现】释义:

  • 展示显现。

    巴金《海的梦》:“我们把他当作一个英雄,因为他把我们犹太人多少年来的大悲剧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刘白羽《日出》:“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 2. 揭示 - 展示

    【展示】释义:

  • 展现,显示。

    巴金《海的梦》:“花园里展示着更丰富的生命,而我的房里却只有孤寂。”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展示在她面前的人生,是那么阴惨灰暗。”

  • 3. 揭示 - 揭发

    【揭发】释义:

  • 阐明;揭示。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生物在进化,被达尔文揭发了,使我们知道了我们的远祖和猴子是亲戚。”

  • 谓揭露缺点、错误、罪行等。

    鲁迅《书信集·致尤炳圻》:“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五章:“我们要发动群众,还要叫他们里头的人起来揭发。”

  • 4. 揭示 - 揭破

    【揭破】释义:

  • 使掩盖着的真相显露出来。

    鲁迅《花边文学·化名新法》:“杜衡和苏汶先生在今年揭破了文坛上的两种秘密,也是坏风气:一种是批评家的圈子,一种是文人的化名。”邹韬奋《“生活日报”创刊词》:“民族解放运动所争取的是民族大众的利益,所以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揭破汉奸理论的麻醉。”

  • 5. 揭示 - 揭穿

    【揭穿】释义:

  • 揭露;揭破。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它发表了别处不肯发表的文章,揭穿了别处故意颠倒的谈话,至今还使名士不平,小官怀恨。”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十五:“她骗了你。追上去揭穿她的假面罢。”

  • 6. 揭示 - 揭露

    【揭露】释义:

  • 揭示隐蔽的事物。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你怕我将你的底细都揭露出来么?”巴金《探索集·我和文学》:“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来控诉、揭露、攻击这些敌人的。”

  • 7. 揭示 - 暴露

    【暴露】释义:

  • 露在外面,无所遮蔽。

    《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脩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汉书·严助传》:“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霑渍山谷。”宋曾巩《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施二》:“僧房数十间,强半倾圮,佛像暴露,鐘鱼闃寂。”

  • 显露;揭露。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峻青《海啸》第四章:“再等一等吧,嫚姑子,免得暴露目标。”徐迟《狂欢之夜》:“他暴露了罪恶的魔鬼们的罪行和原形,当着全民族的面大声地讽刺嘲笑他们。”

  • 8. 揭示 - 透露

    【透露】释义:

  • 显露。

    明唐顺之《与张本静书》之二:“然真景相逼,真机亦渐透露。”《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合该他官星透露……这时候只要有人出上百十吊钱,便可得个一二品的功名,亦要算得不值钱了。”丁玲《母亲》二:“店铺都歇了市,上了铺板,关好了门,只从一些门缝中还透露出一点点灯光。”

  • 显豁;明显。

    明高攀龙《讲义·叶公问孔子章》:“夫子於子贡、子路每每时切提醒此处,又更透露曰‘女奚不曰’,责之者深矣;曰‘其为人也’,示之者深矣。”《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诸君的平日行事,一个个都被《文明小史》上搜罗了进去,做了六十回的资料。比泰西的照相还要照得清楚些,比油画还要画得透露些。”

  • 私下通报或走漏。

    清周亮工《与黄济叔书》:“贱造烦质朱公,虽不欲先生透露消息,然又恐先生不实实説破。”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一章:“委员长也透露,他们早就知道部队要到这里来执行重要任务,现在正发动群众,全力支援。”

  • 【反义词】 1.揭示 - 吐露

    【吐露】释义:

  • 谓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唐白居易《苏州刺史谢上表》:“尘瀆皇鉴,吐露赤诚。”元刘壎《隐居通议·杂录》:“盖急于吐露,而忘其裁制也。”《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焦氏、焦榕初时抵赖,动起刑法,方纔吐露真情。”柔石《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为什么一句不肯吐露呢?”

  • 显露。

    《朱子语类》卷七一:“寻常吐露见於万物者,尽是天地心。”鲁迅《书信集·致青木正儿》:“中国的文学艺术界实有不胜寂寞之感,创作的新芽似略见吐露,但能否成长,殊不可知。”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四章:“只有偶尔闪亮的手电光和炊事员做饭的灶房里吐露出的灯光,才划破了这漆黑的夜。”


  • 2.揭示 - 坦露

    【坦露】释义:

  • 敞开,显露。

    冯牧《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郭小川诗选>代序》:“他总是如此坦率地把自己的胸怀坦露在广大读者面前。”


  • 3.揭示 - 声张

    【声张】释义:

  • 大事张扬。有公开或泄露等义。

    《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三国吴韦昭注:“以声张其罪。”宋苏轼《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以致被杀之家,父母妻子,不敢声张举哀。”《红楼梦》第九一回:“但是事情要密些,倘或声张起来,不是玩的。”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一章:“他一点也不声张,把身子顺着稻丛悄悄地蹓到临河的田坎上去。”


  • 4.揭示 - 掩盖

    【掩盖】释义:

  • 收藏。

    《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脩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

  • 隐瞒。

    晋袁宏《后汉纪·质帝纪》:“三主崩没,臣子掩盖,日不移晷,旋受大祸,此天下之至忌,不可之至甚者也。”

  • 遮盖。

    明李贽《复焦弱侯书》:“此一等人,心身俱泰,手足轻安,既无两头照顾之患,又无掩盖表扬之丑,故可称也。”《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再看牙牀之上,两扇窗槅,掩盖着个不言不动,无知无觉的齐桓公。”叶圣陶《游了三个湖》:“妙在四行树接叶交柯,把苏堤笼成一条绿荫掩盖的巷子。”

  • 掩埋。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一二日后必復来,去土开棺,諦视其尸,重为掩盖。”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语怪》:“见棺槨之暴露者,必为掩盖。”


  • 5.揭示 - 揭露

    【揭露】释义:

  • 揭示隐蔽的事物。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你怕我将你的底细都揭露出来么?”巴金《探索集·我和文学》:“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来控诉、揭露、攻击这些敌人的。”


  • 6.揭示 - 暴露

    【暴露】释义:

  • 露在外面,无所遮蔽。

    《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脩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汉书·严助传》:“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霑渍山谷。”宋曾巩《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施二》:“僧房数十间,强半倾圮,佛像暴露,鐘鱼闃寂。”

  • 显露;揭露。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峻青《海啸》第四章:“再等一等吧,嫚姑子,免得暴露目标。”徐迟《狂欢之夜》:“他暴露了罪恶的魔鬼们的罪行和原形,当着全民族的面大声地讽刺嘲笑他们。”


  • 7.揭示 - 粉饰

    【粉饰】释义:

  • 傅粉妆饰。

    《史记·滑稽列传》:“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三国魏曹植《释愁文》:“加之以粉饰不泽,饮之以兼肴不肥。”《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有妲己,面无粉饰,宛如月里嫦娥。”

  • 指文词上的修饰润色。

    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退之与孟郊联句,前辈谓皆退之粉饰。恐皆出退之,不特粉饰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一》:“许氏训字之义而为《説文》,其引经皆不悖於义。徐鉉稍为之粉饰,遂成一家之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生略述涂山女佐禹之功,粉饰多词,妙绪泉涌。”

  • 引申为过分雕饰。

    金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子则雕鎸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可以乐天论也。”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 褒扬;奖誉。

    《韩诗外传》卷五:“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故将军周瑜之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唐司空图《成均讽》:“揄扬盛业,粉饰元猷。”

  • 装饰外表,掩盖实情。

    宋苏辙《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其意欲以招致远夷,为太平粉饰,及掎角契丹,为用兵援助而已。”《明史·文震孟传》:“今四方多故,无岁不蹙地陷城,覆军杀将,乃大小臣工卧薪尝胆之日,而因循粉饰,将使祖宗天下日销月削。”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二》:“教育界的称为清高,本是粉饰之谈,其实和别的什么界都一样。”

  • 引申为夸大事实或妄自造作。

    宋苏轼《与陈季常书》之六:“然某所虑,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於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 粉刷。

    唐裴铏《传奇·崔炜》:“主者曰:‘徐大夫绅,因登此臺,感崔侍御诗,故重粉饰,臺殿所以焕赫耳。’”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院僧有少师未留题咏之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


  • 【相关词】 上房揭瓦 冤揭 匿名揭帖 厉揭 发揭 变揭 呼揭 唇揭 唇揭齿寒 孔揭 密揭 开揭 扎揭 打揭 括揭 按揭 掀天揭地 掀揭 提揭 揭不开锅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