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揭露
【全拼】 jiēlù
【释义】
  • 揭示隐蔽的事物。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你怕我将你的底细都揭露出来么?”巴金《探索集·我和文学》:“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来控诉、揭露、攻击这些敌人的。”

  • 【例句】 1、这念头似乎对她揭露了自己本性里过去竟想不到的一种劣根性。
    2、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3、 他下定决心要揭露那丑闻。
    4、 “以上还只是揭露了你的一部分秘密,”布朗劳先生说。
    【近义词】 1. 揭露 - 揭发

    【揭发】释义:

  • 阐明;揭示。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生物在进化,被达尔文揭发了,使我们知道了我们的远祖和猴子是亲戚。”

  • 谓揭露缺点、错误、罪行等。

    鲁迅《书信集·致尤炳圻》:“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五章:“我们要发动群众,还要叫他们里头的人起来揭发。”

  • 2. 揭露 - 揭穿

    【揭穿】释义:

  • 揭露;揭破。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它发表了别处不肯发表的文章,揭穿了别处故意颠倒的谈话,至今还使名士不平,小官怀恨。”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十五:“她骗了你。追上去揭穿她的假面罢。”

  • 【反义词】 1.揭露 - 包藏

    【包藏】释义:

  • 隐藏;包含。

    《南史·萧正德传》:“岂谓汝狼心不改,包藏祸胎,志欲覆败国计,以快汝心。”唐元稹《度门寺》诗:“剪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四折:“你手掿着黑白二子,乾坤事一掌包藏。”巴金《关于<海的梦>》:“海是那么大,那么深,它包藏了那么多的没有人知道过的秘密。”

  • 指包含隐藏的祸心。

    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于时李重进凶狡无厌,跋扈有状。公明惟先见,志在夺谋,飞章述其包藏,密旨委以经略,故有通州巡警之役焉。”宋岳飞《奏乞出师札子》:“粘罕因得休养兵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

  • 包裹收藏。

    宋苏轼《寄周安孺茶》诗:“地僻谁我从,包藏置厨簏。”

  • 犹包涵;宽容。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一章:“便是平日谁跟谁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儿,也得包藏包藏,犯不着对外人说。”


  • 2.揭露 - 掩盖

    【掩盖】释义:

  • 收藏。

    《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脩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

  • 隐瞒。

    晋袁宏《后汉纪·质帝纪》:“三主崩没,臣子掩盖,日不移晷,旋受大祸,此天下之至忌,不可之至甚者也。”

  • 遮盖。

    明李贽《复焦弱侯书》:“此一等人,心身俱泰,手足轻安,既无两头照顾之患,又无掩盖表扬之丑,故可称也。”《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再看牙牀之上,两扇窗槅,掩盖着个不言不动,无知无觉的齐桓公。”叶圣陶《游了三个湖》:“妙在四行树接叶交柯,把苏堤笼成一条绿荫掩盖的巷子。”

  • 掩埋。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一二日后必復来,去土开棺,諦视其尸,重为掩盖。”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语怪》:“见棺槨之暴露者,必为掩盖。”


  • 3.揭露 - 掩饰

    【掩饰】释义:

  • 掩盖文饰。

    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若曲端之见杀,及浚之屡败,史册事俱难掩,而中不无掩饰,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三国演义》第二一回:“﹝玄德﹞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水浒传》第四三回:“这沂水县是个小去处,如何掩饰得过?”茅盾《子夜》十七:“吴荪甫听着,把不住心头一跳,脸色也有点变了;赶快一阵狂笑掩饰了过去。”


  • 4.揭露 - 隐瞒

    【隐瞒】释义:

  • 谓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学士﹞呼公子詰问其由。公子不敢隐瞒。”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拿获》:“捕壮不敢隐瞒唆诈,其受害者亦鲜矣。”峻青《海啸》第四章:“这一点,我对你并不隐瞒。”


  • 【相关词】 上房揭瓦 冤揭 匿名揭帖 厉揭 发揭 变揭 呼揭 唇揭 唇揭齿寒 孔揭 密揭 开揭 扎揭 打揭 括揭 按揭 掀天揭地 掀揭 提揭 揭不开锅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