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教化
【全拼】 jiàohuà
【释义】
  • 政教风化。

    《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风俗。”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唐元稹《骠国乐》诗:“教化从来有原委,必将泳海先泳河。”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某将灭人种也,则必上之於议院,下之於报章,日日言其种族之獷悍,教化之废坠。”

  • 教育感化。

    《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憍赏弥国》:“世尊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实此为冀。’”《西游记》第二六回:“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有时几乎不相信诗书礼仪,对他的子女究竟施了多大的教化和影响。”

  • 喻环境影响。

    《史记·三王世家》:“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 行乞,乞讨。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有心凭机以呻吟,无力丈梨而教化。”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三折:“大清早起,利市也不曾发,这两个老的就来教化酒喫,被我支他对门讨药去了。”

  • 乞丐。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九出:“教化归乡为没钱。”明高明《琵琶记·祝发卖葬》:“虽然这头髮值钱不多,也只把他做些意儿,恰似教化一般。”

  • 【例句】 1、许多动物都能记忆,并可以被教化
    2、 教化异教徒
    3、 必须教化愚昧的人。
    4、 教化人民
    【近义词】 1. 教化 - 感化

    【感化】释义:

  • 用言行感动人,使之转变。

    《后汉书·陈禅传》:“禪於学行礼,为説道义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四》:“王紫微广之曰:‘仰以事君……俯以临民,必先誥诫号令,感化人情,而使下见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果然是个不孝之子,也应该设法感化他。”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

  • 2. 教化 - 教导

    【教导】释义:

  • 教育指导。

    《国语·晋语二》:“杜原款将死,使小臣圉告于申生,曰:‘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后汉书·窦融传》:“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质性顽钝。臣融朝夕教导以经蓺,不得令观天文,见讖记。”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自己刚出手做工作,就是这副样子!团组织的教导……同学们临别的赠语,又记取了多少?”

  • 引申为指点,指引。

    《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支助道:‘你既不肯引我去,我教导你一个法儿,作为你自去上手何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僧道:‘三四里外有个小娘子,在那里採桑,是他教导我的。’”

  • 唆使;指使。

    唐李德裕《论朝廷事体状》:“今韦宏质受人教导,輒献封章,则是贱人图柄臣矣。”《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必是平昔间与他妻子有奸,赵裁贪你东西,知情故纵。以后想做长久夫妻,便谋死了赵裁。却又教导那妇人告状,捻在成大身上。”

  • 3. 教化 - 教诲

    【教诲】释义:

  • 教导,训诲。

    《书·无逸》:“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唐刘长卿《别李氏女子》诗:“临歧方教诲,所贵和六姻。”清昭槤《啸亭续录·罗中丞》:“公爱民洁己,蒞官时召父老至,谆谆教诲,至於涕下沾膺。”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 【相关词】 -教授 《三教搜神大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乡村教师》 《教养的迷思》 《教父》 一乘显性教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一神教 一赐乐业教 七教 三徙教 三教 三教一体 三教九流 三教图 三教布衣 三迁之教 不可教训 不吝指教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