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角色
【全拼】 jué sè
【释义】
  • 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洪深《最近的个人的见解》:“角色--全剧人数,不宜太多,以能适合上演于小舞台者为最宜。”

  • 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梅佐贤听到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自己今天演了一个大傻瓜的角色。”

  • 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所演不同的脚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而划分。如京剧有生、旦、净、丑。

    李克非《京华感旧录·由<霸王别姬>想到的》:“每个戏班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旦、净、末、丑,在某一出戏中扮演某一个角色,除特殊情形外,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

  • 出身履历。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教人来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写了他地理角色与来人,到临安府寻见他住处,问他隣舍,指道:‘这一家便是。’”

  • 【例句】 1、首要人物角色
    2、 作为个体代表的人物角色
    3、 【业务和消费领域的角色
    4、 构造人物角色
    【近义词】 1. 角色 - 脚色

    【脚色】释义:

  • 犹履历。

    宋时入仕,必具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家口、年齿、出身履历,若注授转官,则又加举主有无过犯,谓之“脚色”。宋欧阳修《论班行未有举荐之法札子》:“或要人使,则临时祗看脚色点差,多是不副所选。”元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张千,取他递的脚色来我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又不曾盘问客官出身,何故通三代脚色?”清黄遵宪《番客篇》:“指问座上客,脚色能具详。”

  • 传统戏曲中演员的类别。

    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脚色所以分别君子小人,亦有时正色不足,借用丑净者。”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打諢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脚色,元院本旧制也。”《快心编三集》第四回:“世誉把他一看,只好二十多年纪,生得五短身材,紫糖色脸,虽则做个小丑脚色,脸嘴原好,鲜眉亮眼,是个乖巧的人。”

  • 泛指演员。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后来渐渐説到他是一个老梨园脚色,季守备脸上不觉就有些怪物相。”《红楼梦》第九三回:“直等这齣戏煞场后,更知蒋玉函极是情种,非寻常脚色可比。”巴金《灭亡》第十七章:“忽然汽车喇叭大鸣,群众挤得更加厉害,居然让出了一条路,因为演戏的脚色到了。”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二:“这焦光普虽说是个丑,可是个大脚色,唱就得唱出劲来!”

  • 泛指小说或影剧中的人物。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八篇:“﹝《官场现形记》﹞头绪既繁,脚色復伙,其记事遂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老实的说,剧中的脚色或人物,可以算是戏剧的重心。”巴金《家》七:“明年春季游艺会里演剧,他担任《宝岛》里的李医生这个脚色。”

  • 特指某种人物。有时亦含贬义。

    《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家一门都是龙睁虎眼的脚色。”清刀口馀生《被掳纪略》:“﹝英王陈玉成﹞威名震天地,是天朝第一个好脚色。”沙汀《磁力》:“茶馆的人物也无改变,永远是那一批脚色。”姚雪垠《长夜》三六:“有些中小地主们请不到管家的和二驾光临,只好请二流和三流脚色。”

  • 犹本色,亦指真相或底蕴。

    明胡应麟《诗薮·元》:“﹝刘梦吉﹞《龙兴寺》、《明远堂》等作,老笔纵横,虽间涉宋人,然不露儒生脚色。”《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祇见外面一个人入来,到房门口探头探脑。公子大喝道:‘什么人敢来瞧俺脚色?’”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啐!你接得不好,倒底露出脚色来。”

  • 【相关词】 “主角   百慕大三角  独角兽  银角大王 《失落的一角》 《清角》 《隐秘的角落》 一角 一角兽 一角钱 一角鲸 七角 七角八角 三等分角 三等分角问题 三线八角 三角 三角债 三角关系 三角兽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