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焦心
【全拼】 jiāoxīn
【释义】
  • 忧虑;着急。

    《燕丹子》卷中:“丹尝质於秦,秦遇丹无礼,日夜焦心,思欲復之。”宋司马光《上皇太后疏》:“臣是用日夜焦心陨涕,侧足累息;寧前死而尽言,不敢幸生而塞默也。”柳青《铜墙铁壁》第十六章:“众人焦心地议论着石德富和石永公凶多吉少。”

  • 【例句】 1、经过焦心的长期思考之后,朕决定放弃父亲去世时朕继承的王位,兹将朕此一最后、不可收回的决定昭告国人。
    2、 因为痉挛很令人焦心,所以痉挛的时间通常显得比实际时间要长。
    3、 他焦心了,不由得抬步朝坨子里跑去。
    4、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
    【近义词】 1. 焦心 - 发急

    【发急】释义:

  • 犹着急。

    《西游记》第五七回:“你休发急,教悟空与你同去花果山看看。是真难灭,是假易除。”王统照《站长》:“他也明白了这个直爽的老人有点空发急,没处下手。”赵树理《传家宝》:“等不得金桂说完,李成娘就又发急了。”

  • 2. 焦心 - 恐慌

    【恐慌】释义:

  • 惊惶不安。

    巴金《家》十二:“这个时候高家的主人们才恐慌起来。”钱锺书《围城》二:“方鸿渐看大势不佳,起了恐慌。”

  • 3. 焦心 - 焦急

    【焦急】释义:

  • 着急。

    《西游补》第十二回:“﹝行者﹞不见个师父,越发心中焦急。”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但连续的小说可就难了,至少非常常连载不可,倘不能寄稿时,是非常焦急的。”

  • 4. 焦心 - 焦灼

    【焦灼】释义:

  • 烧毁;灼伤。

    晋葛洪《神仙传·焦先》:“先危坐庵下不动,火过庵烬,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宋沉括《梦溪笔谈·神奇》:“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漆器银釦者,银悉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二商》:“﹝恶少﹞执大商及妇,炮烙之……﹝弟﹞视兄嫂,两股焦灼。”

  • 非常着急和忧虑。

    《后汉书·蔡邕传》“﹝邕﹞奏其所著十意”李贤注引《蔡邕别传》:“忧怖焦灼,无心能復操笔成草。”《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虽尚视息,忧惕焦灼,未知躯命,竟在何时。”清黄钧宰《金壶七墨·杨广文》:“买户变计不许,由是昼夜焦灼。”茅盾《子夜》十二:“﹝吴荪甫﹞带着他那种虽未失望然而焦灼的心情,他匆匆地跑进益中公司去了。”

  • 酷热。

    唐康骈《剧谈录·李相国宅》:“出户则火云烈日,熇然焦灼。”唐韦应物《夏冰歌》:“咫尺炎凉变四时,出门焦灼君詎知?”

  • 5. 焦心 - 焦炙

    【焦炙】释义:

  • 犹焦枯。

    汉王粲《大暑赋》:“根生苑而焦炙,岂含血而能当?”

  • 烘烤。

    《<巴金文集>自序》:“日也写,夜也写,坐在蒸笼似的房间里,坐在被烈火般的阳光焦炙的窗前,忘了动,忘了吃。”

  • 6. 焦心 - 焦虑

    【焦虑】释义:

  • 着急忧虑。

    唐温庭筠《上蒋侍郎启》之二:“劳神焦虑,消日忘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何仙》:“我适至提学署中,见文宗公事旁午,所焦虑者殊不在文也。”巴金《砂丁》:“少女的声音里充满了焦虑。”

  • 7. 焦心 - 焦躁

    【焦躁】释义:

  • 恼怒;焦急而烦躁。

    宋朱熹《答黄子耕书》:“随处操存,随处玩索,不妨自有餘乐,何至如此焦躁耶!”《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子焦躁道:‘叫你走,怎的倒坐下来了呢!’”丁玲《团聚》:“喑,你娘就是这末急性子,近来更容易焦躁。”

  • 8. 焦心 - 着急

    【着急】释义:

  • 焦躁不安。

    宋杨万里《晓行闻竹鸡》诗:“路不唤君君自去,为谁著急不归休。”

  • 焦躁不安。

    《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这个当儿,张金凤更比她父母着急。”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游仙窟》的销场的确不坏,但改正错字之处,还是算了罢,出版者不以为意,读者不以为奇,作者一人,空着急亦何用?”

  • 赶紧。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只是而今我父亲病着……如今我弟兄着急请先生替父亲医。”《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还有十几里。客人,你要着急些走。”

  • 【相关词】 .焦耳  焦恩俊 、焦 一片焦土 三尺焦桐 三焦 上焦 下焦 中焦 主焦点 主焦煤 乌焦巴弓 分离焦虑症 劳心焦思 劳身焦思 发焦 变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 口干舌焦 可怜焦土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