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鉴戒
【全拼】 jiànjiè
【释义】
  • 亦作“鑑诫”。亦作“鉴戒”。亦作“鉴诫”。引为教训,使人警惕。

    《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鑑戒也。”《后汉书·荀爽传》:“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清恽敬《与姚来卿书》:“丰城极弊之区,彭秋潭败于临川,深可鉴戒。”

  • 指引为教训,使人警惕的事情。

    《魏书·高允传》:“厥后史官并载其事,以为鉴诫。”明张纶《林泉随笔》:“其説可为后世之鑑诫,故用表而出之。”马南邨《燕山夜话·不吃羊肉吃菜羹》:“这一类笑话虽然发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时代,但是,现在的人也未尝不可以引为鉴戒啊。”

  • 【例句】 1、希望这件事能成为你的鉴戒
    2、 这是人生最有益的鉴戒之一。
    3、 你要以此为鉴戒.
    4、 你要把这件事引为鉴戒.
    【近义词】 1. 鉴戒 - 借鉴

    【借鉴】释义:

  • 《淮南子·主术训》:“夫据榦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借明於鑑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高诱注:“鑑,镜也。”北齐刘昼《新论·贵言》:“人目短於自见,故借镜以观形。”后因以“借鑑”或“借镜”比喻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借来对照学习或吸取。

    秦牧《艺海拾贝·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有本有则’,借鉴、扬弃的道理,不仅对于诗歌是重要的,对于其他一切文学体裁的创作,我想,也都是重要的吧!”秦牧《艺海拾贝·南国盆景》:“艺术各部门总是可以互相借镜的。”

  • 比喻别人的可供自己对照学习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翻译》:“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

  • 2. 鉴戒 - 警惕

    【警惕】释义:

  • 保持警觉,小心戒备。

    《朱子语类》卷九七:“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明王直《钟铭》:“嗟尔子孙,警惕弗愆。”峻青《海啸》第二章十九:“他警惕着意外事情的发生,做着最坏的准备。”

  • 3. 鉴戒 - 警戒

    【警戒】释义:

  • 告戒使之注意。

    《周礼·天官·宰夫》:“正岁则以灋警戒羣吏,令脩宫中之职事。”郑玄注:“警,勑之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夫箴诵於官,铭题於器,名目虽异,而警戒实同。”夏征农《一篇嫁女人的帐》:“这种赤膊鬼,如果不警戒他一次,真要无法无天的。”

  • 警惕防备。

    《荀子·议兵》:“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传而一。”《汉书·王尊传》:“往者南山盗贼阻山横行,剽劫良民,杀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门至以警戒。。”宋晁补之《代谢求亲启》:“某女方妙年龄,未闲警戒,采苹南涧,虽法度之可追;如舜同车,顾德音之未著。”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九章:“由于昨天的猜想,道静对这个人开始有了一点儿警戒。”

  • 犹警卫。戒备以防意外的人。

    沙汀《磁力》:“她是那阿哥安置在母亲旁边的警戒。”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三章:“疤虎说那是村里的敌人派出去的警戒。”

  • 4. 鉴戒 - 警觉

    【警觉】释义:

  • 警醒觉悟;警醒发觉。

    《阿毘达磨俱舍论·分别根品二》:“作意谓能令心警觉,胜解谓能於境印可。”明朱有燉《豹子和尚》:“跳过人家墙,有些人警觉了,番身又跳出墙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因为犯了错误,他们可能有所警觉,以后不再犯这类错误。”

  • 警惕并感觉敏锐。

    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凡事无论大小,只要和自己有些相干,便不免格外警觉。”巴金《家》二九:“‘有人来了!’觉民忽然警觉地说,拉着觉慧要走。”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三章:“这郭祥在长期游击战争的生活里,养成了一种异常警觉的习惯。”

  • 【相关词】 《樱大鉴》 《资治通鉴》 《风月宝鉴》 一鉴 三鉴 世鉴 丙鉴 丰鉴 临鉴 主鉴 亲子鉴定 人鉴 以人为鉴 以古为鉴 以史为鉴 以往鉴来 伍秉鉴 伟鉴 伦鉴 俯鉴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