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鉴别
【全拼】 jiànbié
【释义】
  • 亦作“鉴别”。谓辨别真假好坏。常用于对艺术作品的分辨识别。

    宋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诰状》:“周琰所用殊字,誥本疑不係重叠韵。由臣愚懵,鍳别不精。”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二:“精于鑑别,所蓄书画最富。”朱光潜《文学的趣味》:“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鉴别。”

  • 【例句】 1、我们应仔细检查,鉴别其好坏。
    2、 在处理职工建议时,他们应是易于接近、有鉴别力和公平的。
    3、 这次测试会鉴别出好坏来的。
    4、 具有鉴别价值的第三组植物是恒有伴生种。
    【近义词】 1. 鉴别 - 判别

    【判别】释义:

  • 辨别。

    《朱子语类》卷三五:“若是弘底人便包容众説,又非是於中无所可否,包容之中又为判别,此便是弘。”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文章本静业,故曰‘仁者之言蔼如也’,学术风俗皆於此判别。”许地山《万物之母》:“她不及判别,便说:‘我底儿,你藏在这里么?我来了,不要哭啦。’”

  • 2. 鉴别 - 区别

    【区别】释义:

  • 区分;辨别。

    《论语·子张》:“譬诸草木,区以别矣。”《东观汉记·宗资传》:“汝南太守宗资任用善士,朱紫区别。”唐刘知几《史通·载言》:“纪传,悉入书部,题为‘制册’、‘章表书’,以类区别。”明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请以防秋之后,督抚诸臣遍閲参游等官,区别具奏,其不才者而黜之,其宜於内地者调而徙之。”《人民日报》1968.5.17:“要严格区别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 差别,不同。

    北齐李清《造报德象碑》:“二经混其无为,五纬彰其区别。”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国朝定例;文职五品以下不得县带数珠,翰林院官无所区别也。”柳青《铜墙铁壁》第十六章:“山坡上,庄稼地和路已经没有区别。”

  • 3. 鉴别 - 甄别

    【甄别】释义:

  • 鉴别,区别。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执太璞於至醇之中,遗末务於流俗之外,世人犹尠能甄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甄别其义,各入讨论之域。”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古人製作,各有奇处,观者自当甄别。”

  • 谓审核官吏的行状资历而分别去留。

    《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騭於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陆逊……石干十一人,甄别行状。”《新唐书·于休烈传》:“代宗嗣位,甄别名品,元载称其清谅。”清侯方域《豫省试策三》:“甄别之道,贪与廉而已。”叶圣陶《城中·前途》:“要办好这里的警政,非把他们严加甄别不可。”

  • 泛指选择淘汰。

    郑观应《盛世危言·考试下》:“凡武学分其目为两科……每科必分数班,岁加甄别,以为升降。”叶圣陶《倪焕之》十七:“附属小学收费比普通小学贵些,这无异是一种甄别,结果是衣衫过分褴褛冠履甚至不周全的孩子就很少了。”

  • 4. 鉴别 - 识别

    【识别】释义:

  • 辨认;鉴别。

    汉王充《论衡·别通》:“不晓古今,以位为贤,与文人异术,安得识别通人,俟以不次乎?”宋梅尧臣《送甥蔡駰下第还广平》诗:“他时有识别,终必为宝玩,怀之归河朔,慎勿輒鎔锻。”巴人《点滴集·有关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我们的作家应该从生活中首先培养出无产阶级的识别生活的思想的眼力(识力)。”

  • 加标记使有区别。

    《后汉书·刘盆子传》:“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王先谦集解引惠栋曰:“《集览》云:识与誌同,记也。别,异也。”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北郊多空地,备随营官兵施帐房布罩,立风旂识别。”

  • 留别。

    唐韩愈《送区册序》:“酒壶既倾,序以识别。”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七:“临分,谓先君曰:‘观君不乐仕进,殆将隐矣,后会无期!’因以驼裘识别而去。”明高启《送徐先生归严陵序》:“於是言者是之,请书貽先生以识别。”

  • 5. 鉴别 - 辨别

    【辨别】释义:

  • 分辨区别。

    唐元稹《哭子》诗之二:“纔能辨别东西位,未解分明管带身。”宋曾巩《范贯之奏议集序》:“或矫拂情欲,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但要明白,首先就要辨别。”

  • 6. 鉴别 - 鉴识

    【鉴识】释义:

  • 亦作“鉴识”。审察辨识的能力。多指识别人才。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洽同郡许混者,许劭子也。清醇有鉴识。”南朝梁沉约《沉文季加侍中诏》:“业宇流正,鑑识超凡。”《旧唐书·陆贽传》:“得贤有鑑识之名,失实当暗谬之责。”明高启《代送饶参政还省序》:“对宾客则藉其辞令之善,用人物则取其鉴识之精。”

  • 【相关词】 《樱大鉴》 《资治通鉴》 《风月宝鉴》 一鉴 三鉴 世鉴 丙鉴 丰鉴 临鉴 主鉴 亲子鉴定 人鉴 以人为鉴 以古为鉴 以史为鉴 以往鉴来 伍秉鉴 伟鉴 伦鉴 俯鉴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