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阔。
《后汉书·刘宽传》:“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三国志·蜀志·蒋琬传》:“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
省略;简单不详。
《后汉书·宣秉传》:“务举大纲,简略苛细百僚敬之。”《宋书·沉攸之传》:“时四方皆已平定,徐州刺史薛安都据彭城请降,上虽相酬许,而辞旨简略。”宋欧阳修《与杜公论祁公墓志书》:“缘修文字简略,止记大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二:“这手记虽然很简略,但确实是最难得的资料。”
【大意】释义:
大概的意思;要义。
《管子·宙合》:“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宋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篤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巴金《文学的作用》:“我没有留底稿,不过大意我可能不曾忘记。”
大志。
《后汉书·耿弇传》:“弇因説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王先谦集解引周寿昌曰:“大意,即大志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县囚繫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宋曾巩《寄舍弟》诗:“士固有大意,秋毫岂能干!”
谓疏忽,不经意。
鲁迅《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即使有了言论自由的明令,也千万大意不得。”巴金《关于<龙虎狗>》二:“敌机好久不来轰炸,大家也就大意了。”
【大概】释义:
亦作“大槩”。大致的内容,大体的情况。
宋欧阳修《真州东园记》:“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我书其大概焉。”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
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
柔石《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这样,他底生活却很优渥地维持着了,大概有十数年。”
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来又忝在同班,将来补选了,大概总在一处。”曹禺《北京人》第三幕:“大概杜家老太爷已经断了气了,我瞧瞧去。”
一般的,普通的。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要求老师不认做大概学里门生,竟要把我做个受业弟子才好。”
【大略】释义:
大概;大要。
《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赵岐注:“略,要也。”宋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论》:“其妙处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然可道其大略。”毛泽东《论持久战》八一:“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
远大的谋略。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酈生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宋陈亮《进<中兴五论>札子》:“臣闻治国有大体,谋敌有大略。”
【粗略】释义:
粗糙简陋。
《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唐主性节俭……服饰粗略。”
不精致;不精确。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今岳《书仪》十已废其七八,其一二仅行於世者,皆苟简粗略,不如本书。”孙中山《建国方略·实业计画》:“关於筑港及整治扬子江之工程数目,仅为粗略之预算,盖事势上自然如此也。”周立波《金戒指》:“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作了一个粗略的图画。”
【详尽】释义:
详审备悉。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三:“且三代之时,百工传氏,孙袭祖业,子受父训,故其利害如此详尽。”清抟沙拙老《闲处光阴》卷下:“嗣閲文或有舛误,无不详尽其义,笔之卷端。”
详细无遗。
唐李延寿《上<南北史>表》:“虽则疏野,远惭先哲,於披求所得,窃谓详尽。”清彭绍升《陈和叔传》:“和叔所草奏,援古证今,剴切详尽。”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对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更详尽更广阔了。”
犹详情。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安老爷接着问了问,依然不得详尽。”
【详细】释义:
细节;详情。
宋司马光《乞令六曹长官专达札子》:“臣等闻王者设官分职,居上者所总多,故治其大要;居下者所分少,故治其详细。”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难决断,这其间详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我在旁边听了这一问一答,虽然略知梗概,然而不能知道详细,等他去了,方问继之。”
周密完备。
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处事当沉重、详细、坚正,不可轻浮、忽略。”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国初事蹟,载在史策,诸王大臣何不详细观之。”巴金《家》二:“我把这件事情详细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