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检举
【全拼】 jiǎnjǔ
【释义】
  • 揭发他人的过失、罪行。

    《西游记》第二三回:“只是多拜老孙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中学,大学,一律施行大检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许多教员与学生被捕。”

  • 犹选择。

    宋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穀通流,公私皆济。”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宰臣吕大防等言,昨奉圣旨宣諭,皇帝纳后有期,已令入内侍省检举施行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今条具当今弊政与夫捄正之宜,请检举行之。”

  • 荐拔。

    宋李光《与胡邦衡书》:“郊赦虽有检举之文,仇人在朝,固已絶望,死生祸福,定非偶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丙申,詔责授建寧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永不检举。”

  • 【例句】 1、“如果证据确凿,”威尔逊说,“警察局会不会检举?”
    2、 检举人已向警方告发他(是恐怖分子).
    3、 “如果证据确凿,”威尔逊说,“警察局会不会检举
    4、 他超速被人检举
    【反义词】 1.检举 - 包庇

    【包庇】释义:

  • 袒护;掩护。多用于坏人坏事。

    清昭槤《啸亭杂录·明世宗用人》:“﹝世宗﹞恶杨升庵终身,介溪不能包庇。”清黄爵滋《敬陈六事疏》:“即大吏或有闻见,时派稽查,率皆移东补西,或一人领充数名,或暂雇贸易之人支应塞责,彼此包庇,狡獪百出,虽大吏亦无可如何。”老舍《四世同堂》七:“这次,就更不同了;来的是日本人,还有不包庇坏蛋琉璃球儿的?”


  • 2.检举 - 庇护

    【庇护】释义:

  • 犹保护。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周生,贵人也,职为司隶,权势甚盛,吾数蒙庇护。”宋欧阳修《与王深甫论五代张宪帖》:“存霸奔太原……见符彦超曰:愿为山僧,望公庇护。”闻一多《死水·也许》诗:“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 包庇;袒护。

    宋苏轼《缴词头奏状六首·沉起》:“先帝始欲戮此二人以谢天下,而王安石等曲加庇护。”《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他既弄出这样事来,先生们庇护他不得了。”胡适《这一周·五十七》:“全国唾骂一个无耻的彭允彝,而张内阁始终庇护他。”


  • 3.检举 - 揭发

    【揭发】释义:

  • 阐明;揭示。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生物在进化,被达尔文揭发了,使我们知道了我们的远祖和猴子是亲戚。”

  • 谓揭露缺点、错误、罪行等。

    鲁迅《书信集·致尤炳圻》:“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五章:“我们要发动群众,还要叫他们里头的人起来揭发。”


  • 【相关词】  检讨 三检 三点检 不检 不检点 专门人民检察院 丧检 中书检正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临检 乖检 产前检查 产检 人民检察官 人民检察院 仪检 佐检 体检 修检 公检法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