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尖利
【全拼】 jiānlì
【释义】
  • 艰深;高深。

    《朱子语类》卷四九:“古人初学,只是教他洒扫应对进退而已,未便説到天理处……今教小儿,若不匡不直,不辅不翼,便要振德,只是撮那尖利底教人,非教人之法。”

  • 尖厉。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花仙》:“其貌瘦健而长髯,声甚尖利,不类人。”李广田《没有太阳的早晨》:“正迟疑间,忽然从正厅那边传来了尖利的喊声:‘贱骨头,还不给我滚出去!’”

  • 锐利。

    《太平广记》卷四六三引唐张鷟《朝野佥载》:“真腊王取大牛肉,中安小剑子,两头尖利。”《西游记》第九一回:“威雄声吼如雷振,獠牙尖利赛银针。”茅盾《子夜》七:“他的眼睛里消失了勇悍尖利的光彩。”

  • 【例句】 1、有时候,这种蛮子音乐的狂暴音程和尖利的不协和音很能打动他。
    2、 利季娅笑了,笑声意想不到的尖利
    3、 他觉得自己的声音既尖利又古怪。
    4、 我猛踩油门踏板, 发动机发出了尖利的声音.
    【近义词】 1. 尖利 - 尖锐

    【尖锐】释义:

  • 尖而锋利。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尝见其庙像甚勇,手持屠刀尖鋭,按膝而坐。”《朱子语类》卷十六:“此是圣人言语之最精处,如箇尖鋭底物事。如公所説,只似箇桩,头子都粗了。”《剪灯新话·太虚司法传》:“一鬼曰:‘吾赠以哨风之嘴。’即以一铁嘴加於其唇,尖鋭如鸟喙焉。”

  • 形容物之挺拔峻峭者。

    郭沫若《残春》四:“门司市北有座尖锐的高峰,名叫笔立山。”

  • 形容声音的尖厉。

    巴金《新生》:“于是一个尖锐的声音叫起来,声音很凄惨。”曹禺《北京人》第三幕:“隔巷有骡车慢慢地滚过去,远远传来两声尖锐的火车汽笛声。”

  • 敏锐;灵敏而深刻。

    沙汀《闯关》四:“左嘉尖锐的感觉到:余明的笑是外交式的。”柳杞《好年胜景》:“对于自己的母亲,孩子们有特别尖锐的识辨能力。”

  • 谓十分明确,毫不含糊,不留情。

    毛泽东《团结起来,划清敌我界限》:“孙中山先生是个好人,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其原因:一,没有分土地;二,不晓得镇压反革命;三,反帝不尖锐。”徐迟《狂欢之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的,诗人们不约而同的都写讽刺诗了。都尖锐地、刻毒地嘲弄现状。”

  • 紧张、激烈。

    巴金《军长的心》:“你起初也许会奇怪,怎么这么多的好人集中在这个斗争最尖锐的地方。”胡采《<在和平的日子里>序》:“他的作品……习惯于把他的主人公们置于尖锐的冲突之中,来塑造新英雄人物的豪迈性格。”

  • 2. 尖利 - 锋利

    【锋利】释义:

  • 武器、工具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中》:“羌众弓矛之兵耳,器不锋利。”《宋史·兵志十一》:“嘉佑四年,詔:京师所製军器,多不锋利。”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二:“白大夫取回那把锯子,在一块破木头上试锯了几下,还算锋利。”

  • 言论、文笔等尖锐。

    唐刘禹锡《洛中酬福建陈判官见赠》诗:“怪君今日文锋利,新向延平看剑来。”《红楼梦》第一一○回:“从前奶奶在东府里还是署事,要打要駡,怎么这样锋利,谁敢不依。”鲁迅《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一到旧社会的崩溃愈加分明,阶级的斗争愈加锋利的时候,他们也就看见了自己的死敌,将创造新的文化。”

  • 【相关词】 《尖叫》 《舌尖》 《舌尖上的中国》 三尖两刃 三尖两刃刀 三尖两刃神锋 上尖儿 人尖 人尖儿 供尖 冒尖 冒尖户 凤尖头 出尖 削尖脑袋 十尖 双尖 合尖 哨尖儿 唇尖舌利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