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纲;法度。
《左传·桓公二年》:“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照临有度,纪律无亏。”宋曾巩《祭欧阳少师文》:“公在庙堂,总持纪律,一用公直,两忘猜昵。”
规矩;规律。
汉徐干《中论·历数》:“昔者圣王之造历数也,察纪律之行,观运机之动。”宋邵雍《和赵充道秘丞见赠诗》:“殊无纪律诗千首,富有云山酒一瓢。”《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若似花子虚终日落魄飘风,谩无纪律,而欲其内人不生他意,岂可得乎?”清叶廷琯《鸥陂渔话·三十六忠庙题词》:“庙廷立明初二碑,其文宂长无纪律。然叙鄱湖之战,视他书较详。”
指军纪。
宋苏轼《王仲仪真赞》:“转运使摄帅事,与副总管议不合,军无纪律。”《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只因武备久弛,军无纪律。”清戴名世《史论》:“观良将之用众也,纪律必严,赏罚必信。”
机关、团体、政党等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要求其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
【次序】释义:
先后顺序。
《荀子·礼论》:“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史记·乐书》:“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水浒传》第一一○回:“见空中数行塞雁,不依次序,高低乱飞。”《红楼梦》第五十回:“倒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
犹次第。常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余嘉锡笺疏:“失次序,谓举止失措。”
调节;安排。
《史记·乐书》:“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后汉书·曹褒传》:“褒既受命,乃次序礼事。”唐刘知几《史通·二体》:“或以身隐位卑,不预朝政,或以文烦事博,难为次序,皆略而不书,斯则可也。”
【秩序】释义:
有条理,不混乱;符合社会规范化状态。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营汎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丁玲《母亲》四:“几个还没有下乡去的老缙绅,维持城里的秩序。”
【规律】释义:
规章律令。
太平天囯洪仁玕《自传》:“严守天条规律,不敢秋毫有犯。”鲁迅《花边文学·倒提》:“愈下劣者,愈得主人的爱怜,所以西崽打叭儿,则西崽被斥,平人忤西崽,则平人获咎,租界上并无禁止苛待华人的规律,正因为我们该自有力量,自有本领,和鸡鸭绝不相同的缘故。”
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客观存在,也叫法则。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四章:“可是战争的较量自有其本身的规律。”
谓整齐而有规则。
巴金《秋》六:“笑声渐渐地淡下去,在他的耳边响着有规律的划桨声和私语似的水声。”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一:“自卫队员手里的绿缨枪,在白茫茫的原野里看去,像是大道旁一排有规律的翠绿的树林,在严寒里耀眼地立着。”
【顺序】释义:
顺理而有序;和谐而不紊乱。
《后汉书·爰延传》:“动静以礼,则星辰顺序;意有邪僻,则晷度错违。”《魏书·高宗纪》:“然即位以来,百姓晏安,风雨顺序。边方无事,众瑞兼呈。”宋曾巩《亳州谢到任表》:“使天地人神,莫不顺序;雨暘寒燠,罔或违时。”
次序,次第。
《易·恒》“刚上而柔下”唐孔颖达疏:“震则刚尊在上,巽则柔卑在下,得其顺序,所以为恆也。”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他宣布了下一次休息的地点,就叫按照原来顺序,先来的先走。”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六章:“因为老大没儿子,两兄弟都争着要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亡兄。老二的理由是:按顺序,挨他的儿子,挨不到老三的儿子。”
犹顺利。
老舍《龙须沟》第三幕:“赵大爷,辛苦啦!这儿都顺序!”老舍《四世同堂》六四:“看我有点不顺序的事,马上就要躲着我吗?”参见“顺利”。
【自由】释义:
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今方权宦羣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北史·尒朱世隆传》:“既总朝政,生杀自由,公行淫泆,信任羣小,随情与夺。”唐刘商《胡笳十八拍》之七:“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
法律名词。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之类均属之。
哲学名词。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