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先王的死日和名字。
《周礼·春官·小史》:“若有事,则詔王之忌讳。”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
避忌;顾忌。
《老子》:“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唐白居易《初授拾遗》诗:“天子方从諫,朝廷无忌讳。”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沉约在萧齐修《宋书》,永光以后,皆其笔也。故於宋齐革易之际,不得不多所忌讳。”李準《两代人》:“只要是党要我作的工作,我就去作,谁也阻拦不住我。我才不忌讳他哩!”
因风俗习惯或迷信,禁忌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和事。
汉王充《论衡·四讳》:“夫忌讳非一,必託之神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今人不达,畏死畏祸,百种忌讳。”《红楼梦》第二八回:“黛玉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鲁迅《徬徨·祝福》:“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的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醋的别称。
《恨海》第四回:“五姐儿又端了一个碗进来道:‘小姐胃口不好,加上点忌讳吧!’”
【避忌】释义:
顾忌和回避。
《后汉书·马武传》:“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刘生想着李老之言,广取财贿,毫无避忌。”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九章:“她们也不认得周祺,却知道他是工作队的,说话还有些避忌。”
指禁忌。
鲁迅《花边文学·奇怪》:“非洲有一种土人,男女的避忌严得很,连女婿遇见丈母娘,也得伏在地上,而且还不够,必须将脸埋进土里去。”
迷信谓避开凶忌之日。
汉王充《论衡·讥日》:“如鬼神审有知,与人无异,则祭不宜择日;如无知也,不能饮食,虽择日避忌,其何补益?”汉王充《论衡·讥日》:“櫛用木,沐用水,水与木俱五行也,用木不避忌,用水独择日;如以水尊於木,则诸用水者宜皆择日。”
【避讳】释义:
回避;避忌。
《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倣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唐张鷟《游仙窟》:“下官起,諮请曰:‘十娘有一思事,亦拟申论,犹自不敢即道,请五嫂处分。’五嫂曰:‘但道不须避讳。’”《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小鸦儿也不消查考,晁大舍也不消掩藏,唐氏也不用避讳。”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说话也就没有啥的避讳。”
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而唐冯宿父名子华,及出为华州刺史,乃以避讳不拜。”郭沫若《蒲剑集·屈原考》:“始皇名政,别人一定要避讳。”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隐讳】释义:
谓有所忌讳而隐瞒不说。
《荀子·成相》:“世乱恶善不此治,隐讳疾贤,良由姦诈,鲜无灾。”杨倞注:“隐讳过恶,疾害贤良,长用姦诈,少无灾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道士既归,呼之出,问其情事,隐讳不以尽言。”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一:“我自己不想隐讳,我是自尊心相当强的人,委屈到要向贺衷寒称‘职’,实在还须得经一番锻炼。”
【不讳】释义:
不隐讳。
《楚辞·卜居》:“寧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汉王充《论衡·效力》:“谷子云、唐子高章奏百上,笔有餘力,极言不讳,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为也。”宋苏轼《上韩枢密书》:“盖尝深言不讳矣,明公不以为过。”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惟因家事落然,不能无藉於禄仕,其见之吟咏者亦自不讳。”
不避尊长的名字。
《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死亡的婉辞。
《管子·戒》:“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汉书·丙吉传》:“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颜师古注:“不讳,言死不可復讳也。”《西游记》第十回:“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臟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叶圣陶《穷愁》:“倘以奉养有缺,致促其残年,一旦不讳,吾罪当入何等地狱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