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急燥”。性急,不冷静。
元吴莱《狙赋》:“急躁袭取,智虑毕输。”明张居正《女诫直解·敬慎》:“宽是不狭隘,裕是不急躁。”《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婆婆性儿忒急燥,説的话儿不大妙。”巴金《家》二九:“﹝觉慧﹞比哥哥更热情些,性子更急躁些。”
形容声音急促嘈杂。
明陶宗仪《辍耕录·白翎雀》:“《白翎雀》者,国朝教坊大曲也。始则雍容和缓,终则急躁繁促,殊无有餘不尽之意。”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这阵急躁得震聋耳朵的鼓乐声后,就悠悠然地吹起箫笛来了。”
【暴躁】释义:
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
元张光祖《言行龟鉴》卷一:“君子所养,要令暴躁邪僻之气不设於身体。”《儒林外史》第一回:“时知县此时心中十分恼怒,本要立即差人拿了王冕来责惩一番,又想恐怕危老师説他暴躁,且忍口气回去。”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五十章:“你的性情暴躁,容易激动,为何不能克服呢?”
指急躁的情绪。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生宝听了,不由人不发暴躁!原来老汉就这样给儿子传授聪明哩!”
【浮躁】释义:
轻浮急躁。
《晋书·应詹传》:“玫浮躁有才辩,临漳人士无不诣之。”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李文靖公沆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明史·李腾芳传》:“三十九年京察,復以浮躁謫江西都司理问。”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矢拉那家伙浮躁得很。”
【烦躁】释义:
烦闷急躁。
《易·繫辞下》“躁人之辞多”唐孔颖达疏:“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宋范仲淹《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初谒语》:“若因欲速而至烦躁,反是累心。”茅盾《子夜》十四:“吴荪甫忽然烦躁起来,用劲地摇一摇头。”
中医谓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之症。
《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烦躁》:“伤损之证,烦躁而面赤,口乾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者,宜用当归补血汤。”
【焦躁】释义:
恼怒;焦急而烦躁。
宋朱熹《答黄子耕书》:“随处操存,随处玩索,不妨自有餘乐,何至如此焦躁耶!”《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女子焦躁道:‘叫你走,怎的倒坐下来了呢!’”丁玲《团聚》:“喑,你娘就是这末急性子,近来更容易焦躁。”
【躁急】释义:
急躁。
《北史·尉古真传》:“及位任重,便大躁急,省内郎中将论事者,逆即瞋駡。”《宋史·李复圭传》:“復圭临事敏决,称健吏,与人交不以利害避。然轻率躁急,无威重。”茅盾《路》十一:“长大汉子老熊接连舞动他的一双大手,意思是叫大家不要躁急。”
【冷静】释义:
冷清寂寞;不热闹。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俺则这等吃酒可不冷静!”《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只是身边没有了这个亲生女儿,好生冷静!”清李渔《风筝误·拒奸》:“淑娟与母亲同居西院,虽然冷静,倒喜清閒。”鲁迅《书信集·致白莽》:“又,只一篇传,觉得太冷静,先生可否再译十来篇诗,一同发表。”
沉着而不感情用事。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先打坏前面的汽车,来堵住坦克,这仗就好打了!’郭祥冷静地想。”
【平和】释义:
平正谐和;调和。
《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管子·形势解》:“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元耶律楚材《弹相思二绝》之一:“秋思而今不入时,平和节奏苦嫌迟。”
宁静;温和;不偏激。
《礼记·乐记》:“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陈澔集说:“减败人心和平之德。”宋司马光《辞左仆射三札子》:“酌宽猛之政,处大小之事,必平和允愜,曲尽其宜。”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那些维持现状的先生们,貌似平和,实乃进步的大害。”茅盾《子夜》七:“吴荪甫又打断了费小胡子的话,口气却平和得多,而且脸上也掠过一丝笑影。”
康复;痊愈。
《晋书·华表传》:“伏惟圣体渐就平和,上下同庆,不觉抃舞。”唐颜真卿《与御史帖》:“窃闻尊候平和,真卿瞻仰瞻仰!”
方言。谓纷扰停止。
【沉着】释义:
1镇静;不慌不忙:勇敢~。【稳重】释义:
沉静庄重;沉着而有分寸。
宋韩琦《柳絮》诗:“一春情绪空撩乱,不是天生稳重花。”《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况且鶯儿也稳重。”杨朔《<雪花飘飘>后语》:“那青年坐在炕边上,笑着点点头,显得又稳重,又自信。”
犹当心。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小姐稳重,有老相公同老夫人在於门首,你接待他去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