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极端
【全拼】 jíduān
【释义】
  • 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十:“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在她的心灵深处,未来和过去是两个相反的互不相容的极端,但却同时在她心里存在着、混淆着。”

  • 犹非常;达到顶点的。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郭小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诗:“在极端缺乏器材的情况下,把鞍钢的主要设备修复。”

  • 【例句】 1、在接下来的设计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和时间来修改这个极端的视觉风格。
    2、 但是轻易打断用户的流而没有任何好处不仅仅是极端愚蠢地中止用户的进度,而且是最具破坏性的附加工作形式。
    3、 这两种极端都是应该避免的。
    4、 它格调呆板,服饰极端守旧。
    【近义词】 1. 极端 - 十分

    【十分】释义:

  • 按十等分划分。

    《周礼·考工记·凫氏》:“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鉦间,以其一为之厚。”

  • 犹十成。

    汉班固《西都赋》:“若臣者,徒观迹於旧墟,闻之乎故老,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举也。”《水浒传》第五六回:“徐寧见他又走不动,因此十分中只有五分防他。”

  • 充分,十足。

    唐白居易《和<春深>》诗之十四:“何处春深好?春深痛饮家。十分杯里物,五色眼前花。”宋苏辙《书传灯录后》:“若执斧问之而缩颈畏避,则十分凡夫,无足取矣!”元黄庚《江村》诗:“十分春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 副词。犹全部。

    《诗·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唐孔颖达疏:“又,卒章‘顷筐塈之’,谓梅十分皆落,梅实既尽。”明刘基《绝句》之四:“一树穠华半夜风,平明枝上十分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陈秀才自此恢復了庄,便将餘财十分作家,竟成富室。”

  • 副词。非常,极,很。表示程度高。

    宋苏轼《橄榄》诗:“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明李贽《与杨凤里书》:“世间人有家小、田宅、禄位、名寿……性命非一,自宜十分稳当。”丁玲《母亲》:“不过曼贞她们终不十分和她接近。”

  • 2. 极端 - 极度

    【极度】释义:

  • 极点。

    蒋光慈《中国劳动歌》:“起来罢,中国劳苦的同胞呀!我们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到了极度。”张天翼《报复》:“那一个神经紧张到了极度,再碰一下就会破了,这个所谓‘破’,是说哭。”

  • 程度很深。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曾皓面色白得像纸,眼睛里布满了红丝。在极度的紧张中,他几乎像颠狂了一般。”峻青《在英雄的村庄里》:“他在对敌人极度憎恨的同时,对同志便是火一般的热爱。”

  • 3. 极端 - 非常

    【非常】释义:

  • 不合惯例;不适时宜。

    《左传·庄公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亦非常也。”杜预注:“失常礼。”《韩非子·备内》:“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北取燕蓟,调发非常,动以军期为言。”

  • 不同寻常。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説。”鲁迅《野草·风筝》:“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突如其来的事变。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夫警卫不脩,则患生非常。”宋苏轼《策略》五:“事出於非常,变起於不测。”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上:“非常之变,党兰窻实自致之。”

  • 非分,不合本分。指不应得到的地位、财富等。

    《南史·萧范传》:“范既得众,又有重名,谓可因机以定天下,乃更收士众,希望非常。”《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六年》:“﹝高永昌﹞见辽政日衰,金势方强,遂覬覦非常。”

  • 很,十分。

    唐李德裕《昭义军事宜状》:“其端氏城,是刘从諫近年修筑,非常牢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算是这件事非常紧急。”柔石《二月》一:“当时他们两人底感情非常好。”

  • 佛教语。无常。谓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异灭坏的过程中迁流不停。

    《法苑珠林》卷一一四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释慧进者,少雄勇游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

  • 【反义词】 1.极端 - 中正

    【中正】释义:

  • 得当;不偏不倚。

    《书·吕刑》:“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蔡沉集传:“咸庶中正者,皆庶几其无过忒也。”宋叶适《答少詹书》:“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絶高之语。”清姚鼐《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己之所得,持论尤中正。”

  • 正直;忠直。

    《管子·五辅》:“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东观汉记·申屠刚传》:“性刚直中正,志节抗厉,常慕史鰌汲黯之为人。”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公琰殖根,不忘中正。”

  • 指正直之士。

    《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 犹纯正。

    汉扬雄《法言·吾子》:“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碧山以和平中正之音,却值宋室败亡之后,故其为词也哀以思。”茅盾《搬的喜剧》:“声音是和平而中正。”

  • 指正道。

    《易·离》:“柔丽乎中正。”高亨注:“象人有柔和之德,附丽于正道。”《楚辞·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王逸注:“中心晓明得此中正之道。”晋傅玄《傅子·检商贾》:“夫神农正其纲,先之以无欲,而咸安其道,周综其目,壹之以中正,而民不越。”

  • 官名。

    秦末陈胜自立为楚王时置,掌纠察群臣的过失。《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羣臣。”三国魏立中正以藻别人物,晋南北朝仍之,唐废。《晋书·刘毅传》:“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宋王谠《唐语林·文学》:“近代有中正。中正,乡曲之表也。藻别人物,知其乡中贤愚出处。”


  • 2.极端 - 折中

    【折中】释义:

  • 亦作“折衷”。取正,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

    《楚辞·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嚮服。”朱熹集注:“折中,谓事理有不同者,执其两端而折其中,若《史记》所谓‘六艺折中于夫子’是也。”宋张淏《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予之所疑者,谁与折衷之。”宋叶适《题<西溪集>》:“夫欲折中天下之义理,必尽攷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更折衷於古经古子之精华,略览夫格致各学之流别。”

  • 调节使适中。

    《尸子》卷上:“听狱折衷者,皋陶也。”《南史·江淹传》:“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乘之有道,步骤折中,少必无疾,老必后衰。”

  • 指调和不同意见或争执。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设法调解,折中之后,许开一个窗。”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二章:“唐淑贞顾虑到将来的意外,讨论之后,才折衷下来,由白知时立刻亲笔起草,拟一个结婚广告。”


  • 【相关词】 .太极图 “太极拳 “太极拳” “情极之毒” “最下腐刑极矣” “终极末日地堡” “蒙德极小期” 《北极村童话》 《哥斯拉:终极战役》 《太极张三丰》 《无极》 《极限挑战》 《阿罗在北极》 三极 三极管 不极 不知纪极 东南极洲 东极 两极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