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稽首
【全拼】 qǐ shǒu
【释义】
  • 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望见赵盾,愬而再拜;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史记·赵世家》:“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

  • 犹赔罪。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殷代是奴隶制》:“匡廼稽首于曶,用五田,用众一夫曰益,用臣曰疐,(曰)朏,曰奠,曰:‘用兹四夫,稽首’……‘稽首’,在这儿是赔罪的意思。”

  • 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只打个稽首,权充拜礼。”《水浒传》第十回:“那先生看了道:‘保正休怪,贫道稽首。’”《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只见那两个老姑子上前打了一个稽首。”

  • 【例句】
    【近义词】 1. 稽首 - 泥首

    【泥首】释义:

  • 以泥涂首,表示自辱服罪。后指顿首至地。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论》:“及其谢臣属,审废兴之命,与夫泥首衔玉者异日谈也。”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泥首在颜,舆棺未毁。”明陈霆《两山墨谈》卷九:“﹝陈理﹞被天兵围迫,乃出降,行泥首之礼。”张怀奇《颐和园词》:“华阴道远詔西幸,天帝迴鑾泥首请。”

  • 2. 稽首 - 顿首

    【顿首】释义:

  • 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汉书·东方朔传》:“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我这里展脚舒腰忙顿首,引的我口角顽涎溜。”郭沫若《卓文君》第一景:“﹝卓文君﹞:嗳哟,你这没志气的磕头虫!说时顺口,说后顿首;我如果打了你,也要污了我的贵手。”参见“九拜”。

  • 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汉蔡邕《被收时表》:“议郎粪土臣邕顿首再拜书皇帝陛下。”唐韩愈《答胡生书》:“愈顿首,胡生秀才足下。”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明帖》:“明洪武三年,礼部定仪:敌己,止奉书奉復;而文人往往称顿首,称再拜,盖由临古帖而勦袭之。”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仆树人顿首。十二月九日。”

  • 谓整理头发。

    《韩非子·初见秦》:“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陈奇猷集释:“顿,谓整理也。《文选》陆士衡《演连珠》:‘顿网探渊。’注:‘顿,犹整也。’整首戴羽者,盖古人长髪,欲戴羽,必先整理其首。”

  • 【相关词】 《稽神录》 不稽 久稽 会稽 会稽山 会稽郡 作稽 俯稽 勾稽 卜稽 厥角稽首 参稽 反唇相稽 句稽 司稽 四稽 大利稽 审稽 射稽 居稽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