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建筑物的根脚,如墙下之夯土,柱下之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基础犹在。”
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一般讲,互助组还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四:“到南洋去,并没有一定的把握,何不在国内先搞好一个基础,再去募集,也比较容易一些?”
“经济基础”的省称,对“上层建筑”而言。
【基本】释义:
根本。
《汉书·谷永传》:“王者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是以明王爱养基本。”《旧唐书·魏玄同传》:“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宋岳飞《奏乞复襄阳札子》:“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復中原,此为基本。”
引申为基地,凭借的条件。
《三国演义》第三四回:“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道:‘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根本的;主要的。
毛泽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艾青《<艾青诗选>自序》:“形象思维的方法,是诗、也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基本的方法。”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引言六》:“运用舞台工具的基本企图,是实现剧本的社会目的。”
大体上,大部分。如:夏征工作基本结束。
【根基】释义:
基础。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朱子语类》卷六四:“譬如为臺观须是大做根基,方始上面可以高大。”明李贽《六度解》:“有田地方有根基,可以为屋种田。”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四章:“今日我下狠心停留在商洛山中,就为的是替日后的百万大军打个好根基。”
底细,缘由。
《再生缘》第四七回:“娘子含欢説慢些,少不得,妾身细细数根基。”
佛教称道根,根性。
《红楼梦》第一○一回:“这个散花菩萨,根基不浅,道行非常。”《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你本是有大根基的人,只因为贪恋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生出无穷的魔障。”
【根本】释义:
植物的根干。
宋梅尧臣《送孙曼卿赴举》诗:“欲变明年花,曾不根本移。”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枝叶之枯,必在根本。”鲁迅《野草·题辞》:“根本不深,花叶不美。”
事物的根源,基础,最主要的部分。
《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致圽身。”宋苏轼《乞留顾状》:“给事中顾临,资性方正,学有根本。”《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不如回去商议置买些田产,做了根本,将餘下的再出来运算。”鲁迅《书信集·致胡适》:“其根本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
来由。
《西游记》第三九回:“他的一节儿起落根本,我尽知之。”
全然。
巴金《寒夜》三:“而且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时候他应该下楼去吃饭。”
从来;本来。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围绕我们的社会,根本就容不下一个处处露出本来面目的好人。”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但是,说着说着,忽然间他竟忘情地对林道静凝视起来,好像他根本不是在谈话。”
彻底。如:问题已经根本解决。不良风气已经根本改变。
【根源】释义:
事物的本初或来源。
晋葛洪《抱朴子·酒诫》:“纵心口之近欲,轻召灾之根源。”唐杜甫《火》诗:“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明胡应麟《诗薮·五言》:“新安论鉴洞达,诸所製作,颇溯根源。”鲁迅《古籍序跋集·<嵇康集>序》:“二本根源实同,而互有讹夺。”
追根寻源。
根基;基础。
《魏书·崔光传》:“此乃学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宋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下:“时议以为取士浮薄寖久,士行不察,学无根源。”《四游记·铁拐修真求道》:“先生质非凡骨,学有根源。”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后来作者不讲根源,单筹枝节。”
根由;事情的始末。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听小人话根源。”《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夫人听我説根源。”
【尖端】释义:
尖锐东西的末梢、顶点。引申为高级的、特出的。亦指高级的、特出的事物。
马南邨《燕山夜话·植物中的钢铁》:“将来尖端科学发展的结果,人们总有一天要大量用塑料来代替钢铁。”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攻不下尖端,拿不出国家急需的产品,这不跟在战争中打了败仗一样吗?”秦牧《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文学是语言艺术,诗尤其是语言艺术的尖端,诗而无语言艺术的魅力,岂不糟糕!”
【顶端】释义:
最高最上的部分。
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目录的顶端放小像,自无不可。”《文汇报》1983.1.15:“隧道的顶端,一盏盏明亮的灯光,把我们的视线引向幽邃的远处。”
指天头。书页从版心的上端第一行文字顶头至书顶切口之间。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讲一篇课文……详详细细把注解写在黑板上,叫我抄录在讲义的顶端。”
末尾。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嘎仙洞鲜卑石室﹞遗址座落在大兴安岭北段顶端东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