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射,光彩四射。
唐陈鸿《长恨歌传》:“光彩焕发,转动照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为之盥濯,竟妆,容光焕发。”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她穿着雪白的丝绸衬衫,围着一条彩色的丝巾,如此之年轻,焕发。”
振作。如:别灰心,焕发精神,继续干。
【抖擞】释义:
亦作“抖藪”。犹搜索,寻找。
《方言》第六:“铺颁,索也。东齐白铺颁,犹秦晋言抖藪也。”郭璞注:“谓斗藪举索物也。”戴震疏证:“藪,亦作‘擞’。”宋刘克庄《沁园春·四和林卿韵》词:“抖擞空囊,存留諫笏,犹带虚皇案畔香。”《老残游记》第四回:“从上房里搜起,衣箱橱柜,全行抖擞一个尽。”
以手举物而振拂。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豉法》:“急抖擞筐,令极浄,水清乃止。”唐尚颜《秋夜吟》:“梧桐雨畔夜愁吟,抖擞衣裾蘚色侵。”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人皆抖擞衣衫,虑其太湿。”
抖却;摆脱。
唐王炎《夜半闻雨》诗:“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哦吟无好语。”清金农《宿韬光飞雨轩》诗:“隙尘抖擞上方眠,飞雨轩中暂息缘。”
振作;奋发。
明唐顺之《与万思节主事书》:“吾友閒居少过,却是不曾抖擞提醒精神。”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七章:“他精神更加抖擞,容光更加焕发了。”
显露,显示。
元薛昂夫《殿前欢》曲:“施展出江湖气概,抖擞出风月情怀。”
颤动;哆嗦。
唐白居易《骠国乐》诗:“花鬘抖擞龙虵动,曲终王子启圣人。”元关汉卿《四春园》第二折:“觉一阵地惨天愁,遍体上寒毛抖擞。”许地山《换巢鸾凤》:“众人看他们二人死了,都吓得抖擞起来。”
威风,神气。
明黄叔初《新水令·寿陈荩卿》套曲:“词才羡君真抖擞,何事缘诗瘦?”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你还说过:‘你们抖擞吧,等“中央军”来,割你们的脑袋。’”
佛教语。梵语dhūta(头陀)的意译。
《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振奋】释义:
奋起;奋发。
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中山经》:“有兽虎爪,厥号曰獜。好自跳扑,鼓甲振奋。”唐李咸用《送从兄入京》诗:“大抵男儿须振奋,近来时事懒思量。”明李东阳《寿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力自振奋,弹压权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四章:“终于这个令人振奋的时刻到来了。”
【憔悴】释义:
亦作“憔瘁”。黄瘦;瘦损。
《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韦昭注:“憔悴,瘦病也。”《三国志·魏志·于禁传》:“帝引见禁,鬚髮皓白,形容憔顇。”唐王建《调笑令》词之一:“玉颜憔悴三年,谁復商量管絃?”《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保安见仲翔形容憔悴,半人半鬼。”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三:“仅仅十天不见,我看见立群是憔悴了许多。”
凋零;枯萎。
汉焦赣《易林·需之否》:“毛羽憔悴,志如死灰。”宋梅尧臣《风异赋》:“乾坤黯惨,物色憔悴。”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七:“花有点憔悴……我想这一点新鲜的水会使它们苏生。”
引申为衰败。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谓竭尽心力。
《左传·昭公七年》:“《诗》曰:‘或燕燕居息,或憔悴事国。’”憔悴,今本《诗·小雅·北山》作“尽瘁”。《周礼·秋官·小司寇》“议勤之辟”汉郑玄注:“谓憔悴以事国。”
困顿。
《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战国策·燕策一》:“西困秦三年,民憔瘁,士罢弊。”《明史·邹智传》:“风俗浮薄,生民憔悴。”巴金《利娜·第十封信》:“在小村庄里,在那些分散的破屋内,农民就憔悴地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
忧戚;烦恼。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倚巖石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王逸注:“中心憔悴,无欢乐之时也。”《后汉书·清和王庆传》:“杨失志憔悴,卒於家。”唐皇甫枚《三水小牍·飞烟传》:“企望宽怀,毋至憔悴。”元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强风情不晓事,呆廝!谁着你将钱去买憔悴。”
陋贱之人。
《后汉书·应劭传》:“《左氏》实云虽有姬姜丝麻,不弃憔悴菅蒯。”李贤注:“《左传》曰:‘《诗》云: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杜注云:‘……蕉萃,陋贱之人。’蕉萃、憔悴,古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