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虎伥
【全拼】 hǔ chānɡ
【释义】
  • 俗传引导猛虎食人的鬼物。多用以比喻助恶为虐的人。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譬之虎倀戒途,雁奴伺夜,既受其役,竟亡其哀。”清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幽都蹲土伯,九关飞虎倀。”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中国也真有一班人在恐怕中国有一点生气;用比喻说:此之谓‘虎伥’。”

  • 【例句】
    【近义词】 1. 虎伥 - 爪牙

    【爪牙】释义:

  • 人的指甲和牙齿。

    《吕氏春秋·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初学记》卷五引晋杨泉《物理论》:“石,气之核也。气之生核,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

  • 动物的尖爪和利牙。

    《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汉桓宽《盐铁论·险固》:“虎兕所以能执熊羆,服羣兽者,爪牙利而攫便也。”唐卢纶《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歘然扼顙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西游记》第三四回:“虎斗时,爪牙乱落。”冰心《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 喻勇士;卫士。

    《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郑玄笺:“此勇力之士。”唐陆贽《普王荆襄江西道兵马都元帅制》:“三事大夫竭诚於内,羣帅爪牙宣力於外。”《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李都督虽然驍勇,奈英雄无用武之地。手下爪牙看看将尽,叹曰:‘悔不听郭判官之言,乃为犬羊所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见天子坐殿上,爪牙森立。”

  • 比喻武臣。

    《汉书·陈汤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唐颜真卿《右武卫将军臧公神道碑铭》:“公兄左羽林军大将军平卢副持节怀亮,以方虎之才,膺爪牙之任。”清顾炎武《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 形容勇武。

    《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唐元稹《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勑:近制选内臣之善於其职者,监视诸镇,盖所以将我腹心之命达於爪牙之士也。”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一:“爪牙之将,用不拘资。”《花月痕》第四回:“本爵钦承威命,统领之戎,招募悉拳勇之材,团练集爪牙之利。”

  • 党羽;帮凶。

    《史记·酷吏列传》:“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於文学之士。”唐元结《问进士》之一:“外以奉王命为辞,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无非为一己之耳目爪牙,得以於中取利。”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二:“郭全海寻思‘满洲国’这么一个大密探,藏在这儿一年多,没有发觉,一定有爪牙。”

  • 2. 虎伥 - 走卒

    【走卒】释义:

  • 供使唤奔走的隶卒、差役。

    《汉书·胡建传》:“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荐走卒,甚得其心。”《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师范遣走卒齎书至大梁,迪问以东方事,走卒色动。”胡三省注:“走卒,谓卒之备趋走者。”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只因得罪罢职,补粮昌平。幸遇军门侯恂,拔於走卒,命为战将。”老舍《四世同堂》八:“净凭耳熏目染,也可以得到许多见识。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

  •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陈荒煤《<蒋子龙短篇小说集>序》:“他的大刀必然会遇到‘四人帮’那一伙走卒制造的派性干扰,也未必能处理得那末干净。”

  • 3. 虎伥 - 走狗

    【走狗】释义:

  • 猎犬。

    《战国策·齐策四》:“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晏子春秋·谏下二三》:“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 谓纵狗行猎。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博戏鬭鸡,走狗弄马。”唐罗隐《所思》诗:“鬭鸡走狗五陵道,惆悵输他轻薄儿。”明方孝孺《楼君墓志》:“臂鹰走狗,驰逐为乐。”

  • 比喻受人豢养的帮凶。

    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正排着低品走狗奴才队,都做了高节清风大英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操杖隶皆绅家走狗。”胡适《我答汪先生的信》:“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

  • 自称谦词。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国家当承平之时,武人至大帅者,干謁文臣,即其品级悬絶,亦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袴鞾,趋入庭拜,其门状自称走狗,退而与其僕隶齿。”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 4. 虎伥 - 鹰犬

    【鹰犬】释义:

  • 打猎时追捕禽兽的鹰和狗。

    《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太后临朝,上林鹰犬悉斥放之。”晋葛洪《抱朴子·任能》:“寻飞逐走,未若假伎乎鹰犬。”元龚开《自题中山出游图》诗:“谓为小猎无鹰犬,以为意行有家室。”

  • 比喻受驱使而奔走效劳的人。

    《后汉书·陈龟传》:“臣龟蒙恩累世,驰骋边垂,虽展鹰犬之用,顿毙胡虏之庭。”又《袁绍传》:“以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后多含贬义,比喻受指使而纵威逞虐的人。犹走狗、帮凶。宋苏轼《渔樵闲话录》卷下:“巧诈百端,甘为人之鹰犬以备指呼,驰奸走伪,惟恐后於他人。”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七:“奸党尚存,阴谋变幻,或乘机会以伤善类,或借鹰犬以快私讎。”鲁迅《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鹰犬塞途,干儿当道,魏忠贤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庙么?”

  • 借指田猎。

    《新唐书·元结传》:“我承王公餘烈,鹰犬声乐是习,吾当以儒学易之。”《明史·周玺传》:“陛下即位以来,鹰犬之好,糜费日甚。”

  • 【相关词】 “剑齿虎 “剑齿虎” “美洲虎”攻击机 “虎求百兽 “飞虎队”   蓝虎  虎鲸  黄飞虎 、虎、 《卧虎藏龙》 《唐伯虎点秋香》 《小老虎进城》 《智取威虎山》 《泥泞中的老虎》 《虎妈猫爸》 《虎皮萌企鹅》 一山不藏二虎 一虎 一虎不河 一虎口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