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发他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北齐书·刘贵传》:“﹝刘贵﹞性峭直,攻訐无所回避。”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卷五:“既出之后,不逞之徒或至攻訐阴私,谤訕朝政者。”茅盾《一个女性》三:“或者他们还要在你面前互相攻讦,讨你的欢喜。”
【批评】释义:
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
明李贽《寄答留都书》:“前与杨太史书亦有批评,倘一一寄去,乃足见兄与彼相处之厚也。”清李渔《慎鸾交·心归》:“你辨美恶,目光如镜,谁高下,早赐批评。”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说几句关于批评的事。现在因为出版物太多了,--其实有什么呢,而读者因为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于是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俺小店乃坊间首领,只得聘请几家名手,另选新篇。今日正在里边删改批评,待俺早些贴起封面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残唐五代史演义》未见,日本《内阁文库书目》云二卷六十回,题罗本撰,汤显祖批评。”
指出所认为的缺点和错误。
茅盾《昙》一:“﹝姨太太﹞常常拿一些家庭间的琐细麻烦的问题请韵出主意,事后却在丈夫跟前冷冷地批评,挑拨是非。”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三章:“可是他批评她们不该脱离群众跑来。”
对缺点和错误所提出的意见。
《黄金世界》第七回:“大嫂有几句批评真是十分贴切。”张恨水《啼笑因缘》第二十回:“而且我那样的批评,都能诚意接受,这人未尝不可取。”
【指摘】释义:
亦作“指謫”。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三国志·蜀志·孟光传》:“延熙九年秋,大赦。光於众中责大将军费禕……光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自信甚明,独立不惧。面折廷争,则或貽同列之忿;指謫时病,则或异大臣之为。”清薛福成《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主和议者,例受人指摘。”茅盾《手的故事》六:“他们竟敢指摘我们贩运私货么?”
指出并摘录。
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读法》:“搜辑实物标本图画,初观察全体概要,授以名称;次指摘要点,详细观察;次结合以语言,以便记忆。”
【指斥】释义:
指名直呼。
汉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晋葛洪《抱朴子·黄白》:“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南史·刘瓛传》:“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
指摘,斥责。
《晋书·范宁传》:“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元来德宗皇帝心性最是猜忌,説他指斥朝廷,讥訕时政。”郭沫若《沸羹集·戏剧与民众》:“我们对于有害无益的作品曾加以不容情的指斥。”
【指谪】释义:
见“指摘”。
【指责】释义:
指摘;斥责。
汉刘向《列女传·楚江乙母》:“指责令尹,辞甚有度。”沙汀《困兽记》十七:“她恼怒的指责着丈夫,一面忙着安慰吴楣。”
【挑剔】释义:
拨动;拨弄。
唐姚合《天竺寺殿前立石》诗:“苔黏月眼风挑剔,尘结云头雨磕敲。”元萨都剌《灯草》诗:“但勤挑剔不惮劳,万炬金莲红药院。”沙汀《龚老法团》:“他照例抽来一根香签,挑剔着烟哨里的烟粪。”鲁迅《彷徨·孤独者》:“那地方的几个绅士所办的《学理周报》上,竟开始攻击我了,自然是决不指名的,但措辞很巧妙,使人一见就觉得我是在挑剔学潮。”
过分指摘细微差错。
明朱国桢《高先生墓志铭》:“有冷语挑剔者,余等皆偁疾不出。”《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现在开了这个大门,以后尽多尽用,部里头还能再来挑剔我们吗?”何为《第二次考试》:“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
指点。
《朱子语类》卷七八:“某尝欲作《书》説,竟不曾成,如制度之属,祗以疏文为本,若其他未稳处,更与挑剔,令分明,便得。”《五灯会元·黄山轮禅师法嗣·郢州桐泉禅师》:“‘请师挑剔。’师曰:‘攂鼓转船头,棹穿波里月。’”《景德传灯录·郢州桐泉山和尚》作“挑揥”。
书法中由下而上的一种笔划。
宋姜夔《续书谱·真》:“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