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感嘅”。
1.谓情感愤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復之耳。”唐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感触,感叹。
《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所以陶渊明欲息交,嵇叔夜欲絶交,刘孝标又做下《广絶交论》,都是感慨世情,故为忿激之谭耳。”宁调元《燕京杂诗》之四:“河山元气入残秋,感嘅时艰涕暗流。”老舍《骆驼祥子》三:“老者连连的点头,似乎有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叹息】释义:
叹气。
《礼记·祭义》:“出户而听,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昭王临朝叹息。”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唐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清魏源《圣武纪》卷二:“制府绕阶叹息,知变生肘腋,顷刻间便有作乱之事。”
叹美;赞叹。
《汉书·公孙弘传》:“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羣士向慕,异人并出。”宋陆游《风雨中望峡口短歌》:“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上:“宾主欢醉,父老叹息称颂。”《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
叹气;嗟叹。
《礼记·祭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愾然必有闻乎其嘆息之声。”唐李白《古风》之二一:“吞声何足道,嘆息空悽然。”《西游记》第九六回:“那二老正在那里閒讲閒论,--説甚么兴衰得失,谁圣谁贤,当时的英雄事业,而今安在,诚可谓大嘆息。”刘大白《邮吻·黄叶》诗:“和树枝最亲密的黄叶;当它对伴侣告辞的时候,微微地--只是临风的一声叹息。”
赞叹。
《后汉书·朱晖传》:“暉又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暉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暉子駢为吏,暉辞駢而荐友。虞嘆息,遂召之。”
【感伤】释义:
有所感触而悲伤。
《诗·陈风·泽陂序》:“言灵公君臣淫其国,男女相悦,忧心感伤焉。”晋张载《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感伤道:‘这两个老人家就穷苦到这个地步!’”茅盾《<呼兰河传>序》:“今年四月,第二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
感染疾病。
汉王充《论衡·气寿》:“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
触犯,损伤。
《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大王勋业已盛,四方无事,唯宜修政养民,顺时蒐狩,何必盛夏驱逐,感伤和气。”宋苏辙《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下则众口怨谤,感伤和气。”
【感叹】释义:
见“感叹”。
亦作“感嘆”。有所感触而叹息。
《魏书·刘昶传》:“自陈家国灭亡,蒙朝廷慈覆,辞理切至,声气激扬,涕泗横流,三军咸为感叹。”宋曾巩《代人祭李白文》:“举觴墓下,感嘆餘芬。”《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提到前任谈公的事,安老爷倒着实感叹了一番。”冰心《寄小读者》二五:“归途中落叶萧萧,感叹无尽,忽然作此。”
【感喟】释义:
感慨叹息。
清刘大櫆《程孺人传》:“吴君终困诸生,或时感喟。”胡怀琛《拟钱允辉过江诗》:“扣舷何事费低吟,举目苍茫感喟深。”沈从文《灯》:“还有我的弟弟……侥幸中的安全,引起了对生存深深的感喟。”
【慨叹】释义:
见“慨叹”。
亦作“慨嘆”。感慨叹息。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唐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诗:“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明胡应麟《诗薮·元》:“于介翁、李坦之,皆新拔多奇句……元诸家诗选亦絶不收,良可慨嘆。”清黄鷟来《<友鸥堂集>序》:“与二三遗老,寻前贤之坠绪,伤故国之荒墟,冷烟零露,慨叹不胜。”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