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改正
【全拼】 gǎizhèng
【释义】
  • 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

    《汉书·谷永传》:“不求之身,无所改正……是循不享之迹,无谢过之实也,天责愈深。”宋何薳《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此刻天下的大势,倘使不把读书人的路改正了,我就不敢説十年以后的事了。”巴金《纪念雪峰》:“错误终于改正,沉冤终于昭雪。”

  • 更改正朔。古时王朝易姓则改正朔。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人在》:“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唐孔颖达疏:“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损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

  • 【例句】 1、如果程序足够聪明,能够监测到差异,为什么它自身不能改正错误呢?
    2、 如果程序不能理解输入的数据,它可以保持沉默。 用户就会立刻知道问题,在不尴尬或伤害自尊的情况下改正输入。
    3、 改正错误
    4、 错栽了一年生作物,可以在翌年改正
    【近义词】 1. 改正 - 修正

    【修正】释义:

  • 遵行正道。

    《汉书·贾山传》:“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諫。”《汉书·辛庆忌传》:“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

  • 指遵行正道的人。

    《荀子·修身》:“諂諛者亲,諫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 治理。

    《荀子·王霸》:“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

  • 改正,修改使正确。

    《汉书·刑法志》:“时涿郡太守郑昌上疏言:‘……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也,政衰听怠,则廷平将招权而为乱首矣。’宣帝未及修正。”《宋书·乐志一》:“初,荀勗既以新律造二舞,又更修正钟磬。”《隋书·儒林传·房晖远》:“寻与沛公郑译修正乐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

  • 2. 改正 - 更改

    【更改】释义:

  • 改变;改换;改动。

    《汉书·韩延寿传》:“潁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讐,延寿欲更改之。”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我更改了这衣服,打扮箇货郎儿去。”清昭槤《啸亭杂录·不改常度》:“仁皇临御六十餘年,凡一切起居饮食,自有常度,未尝更改。”老舍《四世同堂》五九:“有擅自更改的,以抬高物价,扰乱治安论。”

  • 3. 改正 - 更正

    【更正】释义:

  •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奏其有不当,则驳下更正之。”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礼部·命名禁字》:“本朝正德初,刘瑾盗柄时,亦矫詔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之。”孙犂《秀露集·谈校对工作》:“我在这里特意提一下,算是为自己的文章,作个更正。”

  • 4. 改正 - 校正

    【校正】释义:

  • 古代管理马匹的官。

    《左传·成公十八年》:“弁纠御戎,校正属焉。”杨伯峻注:“襄九年《传》‘使校正出马’,则校正为掌马之官。《周礼·夏官》有‘校人’,职掌与校正相同。”参见“校人”。

  • 校书、正字二官名的连称。

    《新唐书·百官志一》:“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十曰讎校精审,明於刊定,为校正之最。”清褚人穫《坚瓠九集·官司俚语》:“如唐校书与正字,俸禄微少,皆孤寒英杰居之,至骑驴入省。而太祝奉礼……俸禄倍多,乃公卿子弟居之,衣马比校正颇轻肥。”参见“校书”、“正字”。

  • 校对改正。

    宋曾巩《<梁书目录>序》:“臣等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为目録一篇。”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一碑之中,讹字之多已如此,安得一一校正之。”鲁迅《书信集·致许广平》:“重看校稿,校正不少,殊可嘉尚。”

  • 5. 改正 - 矫正

    【矫正】释义:

  • 改正;纠正。

    《汉书·李寻传》:“先帝大圣,深见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统,欲矫正之也。”《南史·刘穆之传》:“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唐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繇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评家,便可以高踞文坛,所以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但要矫正这风气,是须用批评的批评的。”

  • 6. 改正 - 纠正

    【纠正】释义:

  • 犹纠举。

    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一》:“是时司隶校尉虞翊,纠正邪枉无所迴避。”《隋书·孝义传·李德饶》:“转监察御史,纠正不避贵戚。”

  • 改正。

    明宋濂《送张编修赴南阳教授序》:“夫教授之职,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其不如规者,其责实至重也。”谢觉哉《不惑集·书同文,语同音》:“会教书的人,首先是纠正学生的错别字。”

  • 7. 改正 - 订正

    【订正】释义:

  • 谓校订、改正文字或计算中的谬误。

    《宋书·礼志一》:“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宋刘挚《谢馆职启》:“小言之则订正国籍文字之异同,大言之则预闻朝廷政事之论议。”清周亮工《又与高康生书》:“文选烦足下订其讹字,即一圈一点,皆烦订正。”孙犁《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现将有关我的创作者,略加订正,发表出来,供读者参考。”又如:这两道算术题要订正。

  • 【反义词】 1.改正 - 依旧

    【依旧】释义:

  • 照旧。

    《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时年幼,依旧居内。”唐赵璜《题七夕图》诗:“明年七月重相见,依旧高悬织女图。”清孙枝蔚《避乱赠刘二含哲》诗:“桂花依旧身无恙,听説长安血似池。”茅盾《色盲》:“虽然依旧是多事之秋,但空气是不热。”


  • 2.改正 - 就范

    【就范】释义:

  • 谓听从支配或控制。

    清林则徐《会奏请将高廉道暂驻澳门查办夷务片》:“俟整顿一二年后,如果诸夷就范,鸦片肃清,再将该道撤回高廉。”清薛福成《通筹添设领事官疏》:“惟须认定主见,中外一意,合力坚持,得寸得尺,相机筹办,必可循序就范。”鲁迅《集外集·选本》:“如此,则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


  • 【相关词】 ‘改天 “大化改新” 《游戏改变世界》 一化三改 一改故辙 三大改造 三改兔 三湾改编 不可改也 不思悔改 不改其乐 乔妆改扮 乔装改扮 乡音无改鬓毛衰 优改 体制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修改 先亲后不改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