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过失或错误,回心向善。
《后汉书·独行传·王烈》:“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
改变原有情况使比较好一些。
巴金《灭亡》第二一章:“就是她,用了她底纯洁的、伟大的爱,也不能改善他底命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工资暂时不提高,工会多给我们办点福利也好,生活总要改善改善。”
【改正】释义:
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
《汉书·谷永传》:“不求之身,无所改正……是循不享之迹,无谢过之实也,天责愈深。”宋何薳《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此刻天下的大势,倘使不把读书人的路改正了,我就不敢説十年以后的事了。”巴金《纪念雪峰》:“错误终于改正,沉冤终于昭雪。”
更改正朔。古时王朝易姓则改正朔。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人在》:“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唐孔颖达疏:“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损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
【改良】释义:
去掉事物的某些缺点,使它更适合要求。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其时学校所教,时时公议改良,固非今日所能预议。”吴玉章《论辛亥革命》:“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如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曾经认为这种改革也可以用革命以外的其他方式,例如日本的方式,即依靠政府采取一些改良的方式来完成。”茅盾《清明前后》第三幕:“她主张节约材料,减低成本,加精技术,改良出品。”
改正过错,转为良善。
徐特立《致张敬尧的公开信》:“鄙意以为稍事警告即可,令其改良。”
改善。
徐特立《公园设立管见》:“市中多设公园,可以改良市中的空气。”毛泽东《论政策》:“必须改良工人的生活,才能发动工人的抗日积极性。”参见“改善”。
【改观】释义:
改变本来的看法、观感。
《后汉书·王畅传》:“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王所统见军不踰六百,率先士卒,尽殪兇狂,不崇朝而收復关城,自此藩方改观矣。”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修容》:“窃怪今之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鉢盂头’,种种新式,非不穷新极异,令人改观。”
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
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元刘因《登镇州隆兴寺阁》诗:“天光物色惊改观,少微今在青云中。”清叶廷琯《吹网录·石林燕语》:“盖此书自经馆臣纂校,已视旧刻改观。”叶圣陶《倪焕之》二六:“大海的浪潮涌起,会使海面改观。”
【改进】释义:
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平流并进,递演递嬗,即法即理,即理即法,而后突发之革命可免,日新之改进可图。”袁鹰《篝火之歌·小姑娘养猪》:“访得好经验,改进猪食堂。”
【改革】释义:
变更,革新。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后汉书·黄琼传》:“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梁书·武帝纪下》:“百官俸禄,本有定数,前代以来,皆多评准,顷者因循,未遑改革。”《元典章·户部三·分析》:“自开剏以来,其汉人等别无定制,以致相争词讼纷扰如此,若依旧例卒难改革。”清秋瑾《满江红》词:“算弓鞋三寸大无为,宜改革。”沈从文《新与旧》:“这件事既已成为当地习惯,自然会好好的保存下来,直到社会一切组织崩溃改革时为止。”
谓革除恶习劣行。
《南齐书·刘祥传》:“上别遣敕祥曰:‘卿素无行检,朝野所悉……我当原卿性命,令卿万里思諐。卿若能改革,当令卿得还。’”
谓删改诗文。
元刘祁《归潜志》卷八:“二公由文体不同,多纷争……故雷(雷希颜)所作,王(王从之)多改革,雷大愤不平。”
【革新】释义:
改革,更新。
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绪言》:“近世史与上世中世特异者不一端,而学术之革新,其最著也。”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思想革新的结果,是发生社会革新运动。”老舍《四世同堂》四十:“像钱先生所有的那样一套旧的,正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
【恶化】释义:
情况向坏的方面变化。
巴金《家》三十:“几天以后,事情愈加恶化了。”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环境一天比一天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