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改变
【全拼】 gǎibiàn
【释义】
  • 变化,事物产生显著的差别。

    《孔子家语·弟子行》:“祈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唐白居易《重到渭上旧居》诗:“人物日改变,举目悲所遇。”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杜陵诗云:‘雨晴山不改,晴罢峡如新。’言或雨或晴,山之体本无改变。”茅盾《喜剧》:“经过了五年,这世界的一切当真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么?”

  • 改换;更改。

    《全唐诗》卷八九九载《贺圣朝》词:“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改变容颜,消磨今古,陇头残月。”明黄元吉《流星马》第二折:“小生黄廷道,自离了京师,改变了衣服,随身带些乾粮。”巴金《怀念萧珊》:“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

  • 【例句】 1、重大改变必须是非常好的改变
    2、 一个意在“施加改变”,而另外一个意在“不要施加改变”。
    3、 关闭文档,放弃不想要的改变
    4、 改变的时机
    【近义词】 1. 改变 - 变动

    【变动】释义:

  • 变更着交替活动。

    《国语·晋语一》:“上贰代举,下贰代履,周旋变动,以役心目。”按,贰,数词“二”。“上贰”指两手,“下贰”指两足。

  • 变化。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宋沉作喆《寓简》卷九:“万物之变动,造化之生成,所以资吾之用者亦广矣。”明袁宏道《与曹鲁川书》:“既谓之禪,则迁流无已,变动不常,安有定辙?”老舍《二马》第三段八:“伦敦的天气变动的不大,可是变动得很快。”

  • 谓通达权变。

    宋苏舜钦《上范希文书》:“若能去延州之狭以自任,抚关中之人以示信,而又沉远变动,则何敌之敢先哉?”

  • 变乱;动乱。

    汉刘向《列女传·鲁臧孙母》:“凡姦将作,必於变动害子者,其於斯发事乎,汝其戒之。”《隋书·天文志中》:“天下变动,心星见祥。”沈从文《<散文选>题记》:“我在这场变动中,居然活下来。”

  • 改变。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至於殀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殀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丁玲《县长家庭》三:“我了解这一套话语几乎是他每天都要说几次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对象面前要稍微变动一下其中的几个名词。”

  • 谓变卖。

    《廿载繁华梦》第一回:“自念从前的蓄积,半供挥霍去了,所餘的都置了产业,急切间变动却也不易。”

  • 2. 改变 - 变革

    【变革】释义:

  • 改变,改革。

    《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宋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变革因循,号令必信,使海内观听,莫不震动。”孙犁《秀露集·关于诗》:“时代在决定着诗的形式的变革。”

  • 改朝换代。

    明徐枋《朱师母六十寿序》:“变革之际,丧乱频仍。”

  • 指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 3. 改变 - 改动

    【改动】释义:

  • 文字、项目、次序等的更改、变动。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老爷要看着没甚么改动的,就交给他们细细儿的看看去罢。”《<王西彦小说选>自序》:“解放后把集子里的和最初发表在刊物上的对照了一下,发现好几个地方都有了改动。”

  • 4. 改变 - 改革

    【改革】释义:

  • 变更,革新。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后汉书·黄琼传》:“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梁书·武帝纪下》:“百官俸禄,本有定数,前代以来,皆多评准,顷者因循,未遑改革。”《元典章·户部三·分析》:“自开剏以来,其汉人等别无定制,以致相争词讼纷扰如此,若依旧例卒难改革。”清秋瑾《满江红》词:“算弓鞋三寸大无为,宜改革。”沈从文《新与旧》:“这件事既已成为当地习惯,自然会好好的保存下来,直到社会一切组织崩溃改革时为止。”

  • 谓革除恶习劣行。

    《南齐书·刘祥传》:“上别遣敕祥曰:‘卿素无行检,朝野所悉……我当原卿性命,令卿万里思諐。卿若能改革,当令卿得还。’”

  • 谓删改诗文。

    元刘祁《归潜志》卷八:“二公由文体不同,多纷争……故雷(雷希颜)所作,王(王从之)多改革,雷大愤不平。”

  • 5. 改变 - 转变

    【转变】释义:

  • 转换改变。

    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小民既无他业,不免与官中首尾胶固,以至供通物产,召保立限,增价出息,赊贷转变,以苟趋目前之急。”明高攀龙《同善会讲语》第三讲:“原是不好念头的人,就要转变。”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七:“转变最大的是老孙头,他也领导一个唠嗑会,不再说他不干积极分子了。”

  • 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一般认为“转”是说唱,“变”是奇异,“转变”为说唱奇异故事之意。一说“变”即变易文体之意。以说唱故事为主,其说唱之底本称为“变文”、“变”。内容多为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故事。多数散韵交织,有说有唱,说唱时辅以图画。同后世之词话、鼓词、弹词等关系密切。变文作品于清光绪间始在敦煌石室中发现,是研究我国古代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

  • 【反义词】 1.改变 - 仍旧

    【仍旧】释义:

  • 照前不变或恢复原状。

    《魏书·咸阳王禧传》:“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五年》:“且曰:‘北军将士,皆朕爪牙,并宜仍旧。’”《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美娘﹞身子兀自倦怠。仍旧倒下,向里睡去了。”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兄寓是否仍旧,希便中示及。”


  • 2.改变 - 依旧

    【依旧】释义:

  • 照旧。

    《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时年幼,依旧居内。”唐赵璜《题七夕图》诗:“明年七月重相见,依旧高悬织女图。”清孙枝蔚《避乱赠刘二含哲》诗:“桂花依旧身无恙,听説长安血似池。”茅盾《色盲》:“虽然依旧是多事之秋,但空气是不热。”


  • 3.改变 - 保持

    【保持】释义:

  • 保护扶持。

    汉王符《潜夫论·本政》:“而欲使志义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毁颜諂諛以求亲,然后乃保持之,则贞士採薇冻馁,伏死巖穴之中而已尔。”前蜀杜光庭《镇江侍中宗黯解缆醮水府词》:“伏以道化所覃,神休普被,上惟邦国,下及人伦,咸资拯护之功,潜假保持之力。”清王韬《设官泰西下》:“今我国家眷顾苍黎,不忍以数百万赤子远弃之海外,特议简星使,设领事,以为保持计。”

  • 保全,保护使不受损害。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衰世之中,保持名节。”《南史·范晔传》:“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货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免。”《旧唐书·酷吏传下》:“绍之后坐赃污,詔传弓按之,获赃五千餘贯以闻,当坐死。韦庶人妹保持之,遂黜放为岭南琼山尉。”

  • 把持。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观者万计,莫不切齿。从愿潜察获,欲奏处,刑宪为势门保持乃止。”

  • 犹言保重。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碧衣拜送门外云:‘某是生人,安州编户少府,当为安州都督,故先施敬,愿自保持。’”

  • 保留或维持(原状)。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这间屋子的陈设,尽量保持当年的气派,一点也不觉寒伧。”秦牧《花城·在遥远的海岸上》:“我记起了华侨许多保持祖国古老的风俗习惯的事情。”


  • 4.改变 - 维持

    【维持】释义:

  • 维系;保持。

    《史记·三王世家》:“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不幸中年早夭。”晋干宝《<晋纪>总论》:“是以昔之有天下者所以长久也,夫岂无僻主,赖道德典刑以维持之也。”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巴金《家》二二:“城内治安暂时由新委任的城防司令负责维持。”

  • 维护;帮助。

    宋苏洵《几策·审势》:“冗兵骄狂,负力幸赏,而维持姑息之恩不敢节也。”《红楼梦》第四回:“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本来是抑强扶弱,互相维持之意。”梁斌《红旗谱》二二:“这人和我是金兰之交,能维持的,一定维持。”

  • 主持;保持。

    《西游记》第三回:“﹝猴王﹞将那安营下寨、赏罚诸事,都付与四健将维持。”清刘大櫆《谢氏妹六十寿序》:“吾妹维持门户,抚其孤才六岁,恐惧忧伤,备尝艰苦。”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生活在目前很可维持,明年自然料不定,但我想总还可过得去。”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一章:“﹝江华﹞和家里闹翻了,没法再求学,只好找事情维持生活。”


  • 【相关词】 ‘改天 “大化改新” 《游戏改变世界》 一化三改 一改故辙 三大改造 三改兔 三湾改编 不可改也 不思悔改 不改其乐 乔妆改扮 乔装改扮 乡音无改鬓毛衰 优改 体制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修改 先亲后不改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