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的言行随声应和(多含贬义)。
唐孙樵《骂僮志》:“口口附和,不敢指破。”《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或时唾駡严贼,地方人等齐声附和。”茅盾《一个女性》三:“虽然不好说他们是共同造谣,至少是附和者。”
依附勾结。
宋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声连势合,附和倾朝廷。”《明史·邹智传》:“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纲。”
响应,追随。
孙中山《革命原起》:“自同盟会成立以后,则事体日繁,附和日众。”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何况是同知前程,更无须附和新学,自居于逆党了。”
【同意】释义:
同心,一心。
《孙子·计》:“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即罪温。”宋叶适《潼川府修城记》:“上下同意,誓必死守。”
谓意义相同;意旨相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其文与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汉王充《论衡·辨祟》:“明与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下信用不疑。”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二:“﹝黄公绍《韵会举要·十灰》﹞:‘臺,观四方而高者也。从至,高省声,与室屋同意。’”
指用意相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讨满洲檄》:“死者必着唐巾,丧必着唐冠,亦大抵与湖南同意。”
犹赞成。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通信(复张孟闻)》:“读了来稿之后,我有些地方是不同意的。”峻青《海啸》第三章:“真拿你没办法。那好吧,我同意啦。”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五九章:“你这种硬干的办法,我是不同意呵!”
【拥护】释义:
扶助,保护。
《汉书·匈奴传下》:“郅支单于自以道远,又怨汉拥护呼韩邪,遣使上书求侍子。”《乐府诗集·相如歌辞十四·古辞<雁门太守行>》:“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宋书·沉攸之传》:“叛亡入境,輒加拥护,逋逃出界,必遣穷追。”唐司空图《障车文》:“教你喜气扬扬,更叩头神佛,拥护门户吉昌。”
簇拥;跟随卫护。
《水浒传》第九二回:“花荣等拥护着宋江、卢俊义、吴用,绕城周匝看了一遍。”清昭槤《啸亭杂录·优容大臣》:“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轩駟马,八騶拥护,皆何所来貲?可细究乎?”鲁迅《故事新编·铸剑》:“他也不暇计较,再望路上,不但黄盖车已经走过,连拥护的骑士也过去一大阵了。”
围裹。
《清平山堂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中设两座,皆是绞销拥护。”
对制度、党派、领袖、政策等表示赞成支持。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然而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三章:“各民主党派发表了联合宣言,拥护咱们志愿军抗美援朝。”
【赞同】释义:
参与促成。
《北史·李元护传》:“叔业归顺,元护赞同其谋。”
赞成;同意。
鲁迅《<呐喊>自序》:“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叶圣陶《倪焕之》二二:“一阵热烈的掌声,表示出于衷心地赞同这个办法。”
【赞成】释义:
佐助并促成。
《后汉书·郑太传》:“况今德政赫赫,股肱惟良,彼岂讚成其谋,造乱长寇哉?”《北史·穆崇传》:“及灵太后欲黜叉,犹豫未决,绍讚成之。”
助其成功。
《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资因赞成之。”宋司马光《书田谏议碑阴》:“公稽古以监今,日有献,月有纳,以赞成咸平盛隆之治。”清李渔《慎鸾交·赠妓》:“二位是夙世姻缘,小弟不过赞成其美,何谢之有?”
对于他人的主张或行为表示同意。
宋沉适《梦溪笔谈·人事一》:“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赞成。”清刘大櫆《赠资政大夫吴府君墓表》:“而族人汉延、蜚英復交口赞成之。”柳青《铜墙铁壁》第四章:“众人都赞成,金树旺也同意。”
【反驳】释义:
亦作“反駮”。犹言对立,矛盾。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駮。”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眼中钉》:“但同时也觉得他的感触太枯燥,色彩太暗淡,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
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巴金《灭亡》第十章:“我想找话来反驳你们,但是我不能够。”丁玲《韦护》第三章三:“他找不出理由反驳,虽说在心里觉得有许多委曲。”
犹驳回。
《红楼梦》第九一回:“岂知府里详上去,道里反驳下来了。”
驳斥他人论证的一种逻辑方法。反驳的方法有三种,即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