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采用双层屋椽、双层屋笮等结构来建造的宗庙为复庙。復,通“复”。
《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復庙、重檐……天子之庙饰也。”郑玄注:“復庙,重屋也。”《后汉书·祭祀志中》“明堂”刘昭注引汉张衡《东京赋》:“復庙重屋,八达九房。”《周礼·考工记·匠人》“重屋”清孙诒让正义:“凡复屋,栋、笮等皆於一层屋之上重絫合并为之,重屋则上下两层屋各自为栋、笮等,不相合并,二制迥异,古明堂宗庙盖皆有重屋……《明堂位》之復庙,即复屋;重檐,乃是重屋。故《文选·张衡<东京赋>》云‘复庙重屋’即用《明堂位》文,而以重檐为重屋。薛综注云:‘重屋,重栋也。’桓谭《新论》亦云:‘商加重檐四阿。’明此经重屋,当彼重檐矣,郑《明堂位》注释‘復庙’为‘重屋’者,盖仍指复笮言之。”参见“復格”。
古代称具有双重椽、栋、轩版、垂檐等建筑结构的庙堂。
汉张衡《东京赋》:“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薛综注:“复庙,重覆也。重屋,重栋也。”李善注:“《礼记》曰:‘复庙、重檐、达乡,谓天子庙饰也。’”《周礼·考工记·匠人》“殷人重屋”清孙诒让正义:“《明堂位》言复庙重檐为天子庙制……复庙即复屋,重檐乃是重屋。”参见“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