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反照;反射。
丁玲《韦护》第二章六:“天花板上被那红色的小沙灯反映出许多画着大圆形的黑影。”王西彦《风雪》五:“黄昏虽已来临,但因雪光的反映,窗外依然很明亮。”
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
巴金《文学的作用》:“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理解的反映。”魏巍《壮行集·春天漫笔》:“这次的讨论,牵涉很广。主要反映了两个问题。”
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转达、报告。
周恩来《关于武汉工作问题》:“尤其严重的是,下层群众的实际情形还不能反映到指导机关中来。”《花城》1981年第6期:“据省歌舞团群众反映,为了那卑劣的目的,他老婆连琴都不弹了。”
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和看法。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模写(摄影、摹本),即反映,亦称之为映象。人的感觉、知觉、表象、观念、概念等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是反映的基础。
艾青《<诗选>自序》:“诗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反响】释义:
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夏衍《心防》第二幕:“一般的反响都很好,可是戏实在演得太差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十一:“早在他的论文发表时,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孙犁《关于诗》:“你见到了,没有什么感情反响,也不要急着去写。”
声音从对面发出或折回。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四:“﹝王耀勋﹞说了便有一个声音反响过来。”
【反应】释义:
谓响应反叛。
《后汉书·刘焉传》:“﹝赵韙﹞还共击璋(刘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反应。”
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我和同行的人谈起,他们的反应并不强烈。”夏衍《走险记》二:“我无法形容那一瞬间的人们的反应。”《羊城晚报》1983.12.25:“上述几人的后排防守也好,重心低,反应快,移动迅速。”
犹反映,再现。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杂感这种文体……牠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应社会上的日常事变。”
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如含羞草的叶子因触动而闭合,变形虫遇不同物体而伸出或缩回假足,人服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身体不适,这些都是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相声《麻醉新篇》:“不是医院可怕,是我有个毛病,很多药我吃了有反应。”
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如:化学反应;热核反应。如:化学反应;热核反应。
【响应】释义:
回声相应。
汉边让《章华赋》:“舞无常态,鼓无定节,寻声响应,修短靡跌。”《朱子语类》卷一二五:“问‘谷神不死’。曰:‘谷之虚也,声达焉,则响应之,乃神化之自然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苗生》:“苗不可復忍,遽效作龙吟,山谷响应。”
比喻应答敏捷。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唐司空图《容城侯传》:“上临轩,念其规益,復急召,俾其道所以然者,扣之,响应不疲。”
反应。
唐刘知几《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岁月既遥,而方闻响应,斯岂非乌有成説扣寂为辞者哉!”鲁迅《彷徨·肥皂》:“她停下糊纸锭,侧耳一听,什么响应也没有。”
赞同;支持;追随。
汉贾谊《过秦论上》:“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伧父《议会及政党》:“然全国人心,已倾向共和,响应革命。”夏衍《秋瑾传》第三幕:“各地听到消息,自然会起来响应。”
应验。
前蜀杜光庭《张道衡塑造北斗七星醮词》:“伏维七圣降灵,众灵昭祐,永垂响应,长介福祥。”宋范成大《晓发飞乌晨霞满天少顷大雨吴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验之信然戏纪其事》诗:“不如老农谚,响应捷如鬼。”《封神演义》第三六回:“老师秘授之吐语捉将,道名拏人,往常响应,今日为何不準!”清袁枚《新齐谐·贾士芳》:“远近趋慕,叩以祸福,无不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