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对鍼”。
1.比喻密切相符,吻合。《红楼梦》第八二回:“‘不足畏’是使人料得定,方与‘焉知’的‘知’字对鍼,不是‘怕’的字眼。”郭沫若《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有的连字义的对针从字典上也还甄别不出来,这如何能望他们译得不错呢?”
照应。
《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清但明伦评:“一句一字,无非对鍼上文也。文有上下分作两截,而烘云托月,前后映合,不露两截痕跡者,於此可见。”
标准版 | 客户端
合作/定制QQ:1225976870
网尚实用查询 2011-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