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这样。
《东观汉记·邓弘传》:“奴醉击长寿亭长,亭长将诣第白之,弘即见亭长,赏钱五千,励之曰:‘直健当然。’”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每论事必以人物为先,凡所进退,皆天下所谓当然者。”《清史稿·时宪志一》:“是则中历所言者当然之运,而西历所推者其所以然之理。”吕剧《李二嫂改嫁》第二场:“从今别说客气话,互相帮助理当然。”
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
巴金《探索集·究竟属于谁》:“文艺究竟属于谁?当然属于人民!”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当然,战斗是激烈而艰苦的。”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六:“小二黑自己没有错,当然不承认,嘴硬到底。”
【固然】释义:
本来就如此。
《左传·定公元年》:“践土固然。”《楚辞·离骚》:“鷙鸟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明方孝孺《赠卢信道序》:“此岂特朱子为然哉,自孔子以来固然矣。”
指事物的自然形态。
《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淮南子·览冥训》:“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高诱注:“固,自然也。”明陆时雍《诗镜·总论》:“柳碧桃红,梅清竹素,各有固然。”
当然,理应如此。
宋秦观《李固论》:“此亦理之必至,事之固然,无足恠也。”宋洪迈《容斋三笔·择福莫若重》:“夫孳孳为善,君子之所固然,何至於纵意为恶,而特以不丽於刑为得计哉?”清侯方域《颜真卿论》:“玄宗即位,宋璟不知其非也。浸假而至于灵武之事,天下益以为固然矣。”
副词。犹诚然、虽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红楼梦》第七七回:“但那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只是年代太陈。”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两种传说,固然略有些不同,但打了胜仗,却似乎确实的。”
副词。犹诚然、虽然。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清李渔《怜香伴·闻试》:“若説是你的浑家,固然不可,若竟説没有夫家,也难止他的妄念。”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
【自然】释义:
天然,非人为的。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汉书·李固传》:“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宋欧阳修《明用》:“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江夏黄琼,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宋秦观《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次公狂。”巴金《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叶适《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冰心《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犹当然。
《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清李渔《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鲁迅《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