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
《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体,其文王之德乎!’”后亦用以称閎雅淳正的诗篇。唐李白《古风》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清侯方域《司成公家传》:“自杜甫后,大雅不作,至明乃復振。”
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
《文选·班固<西都赋>》:“大雅宏达,於兹为羣。”李善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明蒋灿《题杜少陵像》诗:“大雅长往矣,遗容后代看。”清感惺《断头台·受谳》:“那议会啊,聚四方里耆英大雅。”
泛指学识渊博的人。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附文》:“至于分类分得不伦不类,那是小子底学识不到,还得大雅指正指正呢。”
谓高尚雅正。
宋叶适《贺县尉》诗:“端庞还有北人风,大雅元非楚士同。”清戴名世《<野香亭诗集>序》:“其音和平而大雅,其旨绵渺而藴藉。”叶圣陶《倪焕之》十七:“这样不伤大雅而又含有象征意义的词儿正合于一个青年人寄兴的需要,他就常常用它。”
【大方】释义:
谓方正之极。
《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唐权德舆《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与卫右丞邻舍因赋诗寄赠》:“大方本无隅,盛德必有邻。”
指大地。
《管子·内业》:“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尹知章注:“大方,地也。”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茫茫。”唐孟云卿《伤时》诗之一:“大方载羣物,生死有常伦。”
大道,常道。
《庄子·山木》:“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唐韩愈《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宋曾巩《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方图讲学,知臣子之大方;庶得周旋,奉君亲之素教。”
谓识见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语出《庄子·秋水》。
明高启《独庵集序》:“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儗,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頡頏者不过二三而已。”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他们说年轻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
基本的法则、方法。
《吕氏春秋·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宋曾巩《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转知抚州,其治大方,务除苛去烦。”
犹大略,大概。
《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大方论数,而五者是也。”孙诒让间诂:“大方,即大较也。五,毕沅云:当为‘三’之误,即上先王之宪之刑之誓是。”
不俗气;无拘束。
《红楼梦》第十七回:“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安公子不是不会説官话的人,或者説相貌也还端正,或者説举止也还大方,都没什么使不得。”曹禺《雷雨》第一幕:“他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
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张俊民道:‘少爷为人好极,只是手太鬆些,不管什么人求着他,大捧的银与人用。’鲍廷璽道:‘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杜少爷这大方举动的人。’”赵树理《地板》:“村里人倒很大方,愿意管我饭,又愿意给你三嫂借一部分粮。”
中医称药味较多或药量较大的方剂。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七方》:“大方,﹝歧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10.茶叶名。原产于浙皖交界之老竹岭,产量甚少。后安徽产的茶多用此名。
11.汉末黄巾起义军的编制名。
《后汉书·皇甫嵩传》:“﹝张角﹞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文雅】释义:
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
《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东观汉记·蒋迭传》:“久在臺阁,文雅通达,明故事。”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髮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清侯方域《谢安论》:“顾其数十年以来,熟见夫江东之门地声名,以文雅为高,以风流为美。”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章:“她穿着有花边的葱绿色的裙子,态度十分文雅。”
犹文教。
汉贾谊《新语·道基》:“乃调之以管絃丝竹之音,设鐘鼓歌舞之乐,以节奢侈,正风俗,通文雅。”汉扬雄《剧秦美新》:“是以发祕府,览书林,遥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北齐书·邢邵传》:“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邵彫虫之美,独步当时。”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太上留心文雅,在大观中,命广东漕臣督採端溪石研上焉。”
文才;文士。
《周书·元伟传》:“伟少好学,有文雅,弱冠,授员外散骑侍郎。”《北史·唐永传》:“﹝周文﹞乃貽永书曰:‘闻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从横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并可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新唐书·戴胄传》:“然好抑文雅,奬法吏,时以寡学为訾。”
【精致】释义:
亦作“精致”。精细周密。
唐司空图《疑经后述》:“今钟陵秀士陈用拙出其宗人岳所作《春秋折衷论》数十篇,赡博精緻,足以下视两汉迂儒矣。”《新唐书·文艺传下·崔元翰》:“其好学老不倦,用思精緻,驰骋班固、蔡邕间以自名家。”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表中眼目,全在破题。又忌大露,文必简洁精緻也。”
精美工巧。
宋周文璞《姜尧章金涂佛塔歌》:“形模远自流沙至,铸出今回更精緻。”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纸札精緻,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玉英迎接了,见耆卿人物文雅,便邀入个小小书房。耆卿举目看时,果然摆设得精致。”巴金《利娜·第十四封信》:“我真想不到,他把我引到一间非常精致的闺房里来了。”
美好。
《西游记》第十八回:“不期三年前,有一个汉子,模样儿倒也精致,他説是福陵山上人家,姓猪,上无父母,下无兄弟,愿与人家做个女婿。”
犹情致,情趣。
《晋书·文苑传·左思》:“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梁书·儒林传·崔灵恩》:“性拙朴无风采,及解经析理,甚有精致。”
见“精緻”。
【雅致】释义:
高雅的意趣。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名节殊途,雅致同趣。”张铣注:“人之名节虽则殊道,事君之义亦同趣理。”宋陈亮《何茂宏墓志铭》:“暇则从容园池,以小诗自娱,皆清切有雅致。”明张居正《答奉常刘小鲁书》:“公雅致,僕所深谅。”
美观而不落俗套。
茅盾《锻炼》二四:“院子里那几棵松柏,葡萄棚,玲珑雅致,很有点什么风味。”
【风雅】释义:
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诗经》。
汉班固《东都赋》:“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清王晫《今世说·文学》:“曹秋岳称李天才长律诗云:《风》《雅》以来,仅有斯製。”
指诗文之事。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五代齐己《送僧游龙门香山寺》诗:“且寻风雅主,细看乐天真。”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黔中某孝廉以博学高才,主持风雅。”
风流儒雅。
晋陆机《辩亡论上》:“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騭,以名声光国。”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一:“坡云:‘这汉病中瘦则瘦,儼然风雅。’”《明史·文苑传四·袁宏道》:“﹝宏道﹞与士大夫谈説诗文,以风雅自命。”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忆儿时》:“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教化规范。
《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至于战国,王道陵迟,风雅寝顿。”李善注:“《汉书》曰:春秋之后,周道寝坏,而贤人失志。”唐李白《赠常侍御》诗:“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宋司马光《言张田第二状》:“唐太宗见进士等第,怪其无张昌龄、王公谨名。王师旦曰:‘二人有文无行,恐变陛下风雅。’”
【高雅】释义:
高超雅正。与“平庸邪恶”相对。
《三国志·魏志·崔林传》:“禀自然之正气,体高雅之弘量。”唐王勃《鞶鉴图铭》序:“句读曲屈,韵调高雅。”明李东阳《明故封大安人舒氏墓志铭》:“仲律学识高雅,志操修洁。”
高尚风雅,与“猥琐粗俗”相对。
《红楼梦》第三七回:“倒是三妹妹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他同尘俗人处,他一样的尘俗;同高雅人处,他又一样的高雅。”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自从可怜老汉眼睛看不见了,蛤蟆滩谁还当面叫他那些不高雅的外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