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大都
【全拼】 dàdōu
【释义】
  • 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

    《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郑玄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 泛称都邑之大者。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清顾炎武《莱州》诗:“海右称名郡,齐东亦大都。”

  • 大概;大抵。

    晋王羲之《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唐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 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唐韩愈《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明宋濂《汉天师世家序》:“濂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

  • 大多。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唐元稹《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 仅仅;不过。

    宋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金李俊明《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

  • 元代京城,旧址在今北京城内。

    蒙古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辽之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中都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北至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建置》。

  • 【例句】 1、这个地区的年青人大都去接受航海训练。
    2、 关于这个题目的论著目前大都散见于许多国内外的期刊杂志中。
    3、 那么大都市的气质又是什么呢?
    4、 种族歧视的产生大都出於无知.
    【近义词】 1. 大都 - 多半

    【多半】释义:

  • 超过半数;大半。

    唐方干《送孙百篇游天台》诗:“更有仙花与灵草,恐君多半不知名。”宋林逋《小隐自题》诗:“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那军多半向火内烧,三停在水上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此时,我想起小时候读书,多半是继之教我的。”杨朔《百花山》:“偶然间碰见他那个团的同志,打听起他的消息,人家多半不知道。”

  • 大概;很可能。

    明施绍莘《浣溪沙》词:“密约不明浑梦境,佳期多半待来生,凄凉情况是孤灯。”曹禺《雷雨》第一幕:“天气这样闷热,回头多半下雨。”

  • 2. 大都 - 多数

    【多数】释义:

  • 整体中占较大比例的数量。

    老舍《骆驼祥子》十五:“多数的铺户已经开了市,可是还有些家关着门。”如:少数服从多数;团结大多数。

  • 【反义词】 1.大都 - 少数

    【少数】释义:

  • 较少的数量。对“多数”而言。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党的纪律是少数服从多数。”巴金《死去的太阳》:“街中往来的少数行人底身上罩着一层朦胧的金光。”


  • 【相关词】 &;马路大 “”大学 “八大菜系” “多拉”大炮 “大 “大” “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 “大伊万” “大化改新” “大家 “大智若愚” “大海蛇” “大猪蹄子” “大苏” “大茶壶” “大跃进” “山大王” “庚子被祸五大臣” “意大利蜜蜂”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