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迟疑
【全拼】 chíyí
【释义】
  • 亦作“遟疑”。犹豫;拿不定主意。

    《后汉书·董卓传论》:“然犹折意縉绅,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南朝梁江洪《咏舞女》:“斜睛若不眄,当转復迟疑。”《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不是小子推托,祇为高老有些古怪,不容易説话,所以迟疑。”贾植芳《我乡》:“哪里是我的家呢?--我迟疑着。”

  • 【例句】 1、她没有迟疑, 痛快地答覆了.
    2、 他迟疑着没有直接回答问题。
    3、 任务很紧,不容迟疑
    4、 任务十分紧迫,不容迟疑
    【近义词】 1. 迟疑 - 彷徨

    【彷徨】释义:

  • 徘徊。

    《诗·王风·黍离序》:“閔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属有一人,游林迷路,彷徨往来,悲号慟哭。”鲁迅《三闲集·革命咖啡店》:“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只能在店后门远处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气息罢了。”

  • 盘旋貌。

    《庄子·天运》:“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成玄英疏:“彷徨,迴转之貌。”宋苏轼《清风阁记》:“风起於苍茫之间,彷徨乎山泽,激越乎城郭道路。”

  • 优游自得。

    《庄子·大宗师》:“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成玄英疏:“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韩诗外传》卷五:“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汉王褒《九怀·匡机》:“弥览兮九隅,彷徨兮兰宫。”

  • 谓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汉班固《白虎通·宗庙》:“念亲已没,棺柩已去,悵然失望,彷徨哀痛。”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符离之役,诸军皆溃,唯存帐下千人,某终夕彷徨,而先公方熟寝,鼻息如雷。”艾芜《对目前文艺的一点感想》:“一些文艺工作者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中,受过害,成为惊弓之鸟,一听见放松的弓弦,又要紧紧地张起,便不知所措了,拿着笔,彷徨四顾。”

  • 犹疑不决。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四》:“就只怕我一走,玉堂立刻要被攻击,因此有些彷徨。”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十竹斋笺谱》第一册,不久前出版,当时拟即奉寄,因你寄来的某个信封上写着什么旅馆名字,就‘彷徨’起来了。”

  • 虫名。

    《庄子·达生》:“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成玄英疏:“其状如蛇,两头,五采。”

  • 徬徨:1.徘徊。来回行走。

    《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选·班固<西都赋>》:“既惩惧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彷”。高步瀛李注义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并同。”唐谷神子《博异志·苏遏》:“一更已后,未寝,出於堂,徬徨而行。”

  • 徘徊。心神不宁貌。

    明李东阳《夜过仲家浅闸》诗:“我时兀坐惊舂撞,揽衣而起心徬徨。”巴金《新生》:“我拼命挣扎了许久,急得汗出如浆,心也徬徨无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 2. 迟疑 - 犹豫

    【犹豫】释义:

  • 亦作“犹移”。迟疑不决。

    《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弃言兮,悵犹豫而狐疑。”明沉鲸《双珠记·西市认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犹豫。”邹韬奋《艰苦奋斗》:“时势的危迫实在不能让我们犹豫了!”洪深《申屠氏》第二本:“方六一意尚犹移。经不得方蛟‘毛遂自荐’,一力担承。方六一点头允可。”按,“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参阅清黄生《义府·犹豫》。

  • 3. 迟疑 - 踌躇

    【踌躇】释义:

  • 踯躅,徘徊不进。

    《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驥踌躇於弊輂兮。”王逸注:“踌躇,不行貌。”晋陶潜《赠羊长史》诗:“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唐白居易《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丁玲《韦护》第二章:“一到门边,便听着有那响亮的笑声,他不觉心一动,脚就踌躇了。”

  • 犹豫,迟疑不决。

    《楚辞·九辩》:“事亹亹而覬进兮,蹇淹留而踌躇。”晋潘岳《笙赋》:“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唐姚合《酬杨汝士尚书喜人移居》诗:“酬章深自鄙,欲寄復踌蹰。”清洪昇《长生殿·疑谶》:“看满地斜阳欲暮,到萧条客馆,兀自意踌蹰。”鲁迅《彷徨祝福》:“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 研究,反复思量。

    《全元散曲·醉花阴·秋怀》:“酒醒后细踌蹰,一寸柔肠千万缕。”《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赵衰、狐偃等因与秦臣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深相结纳,共踌躇復国之事。”清薛福成《筹洋刍议·邻交》:“窃尝为日本踌躇审度,知其志必不仅在朝鲜、琉球也。”叶圣陶《线下·孤独》:“他也预备要走;然而走到什么地方去,却是个很费踌躇的难题--他每天上午离开茶馆之前照例要遇到这个难题。”

  • 从容自得。

    《庄子·外物》:“圣人踌躇以兴事。”成玄英疏:“踌躇,从容也。”《庄子·田子方》:“方将踌躇,方将四顾。”

  • 忐忑不安,极度痛心。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阳迈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絶復苏。”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局已变,势难支,踌蹰中夜少眠时。”

  • 【反义词】 1.迟疑 - 断然

    【断然】释义:

  • 犹截然。界线分明貌。

    宋洪迈《容斋三笔·<后汉书>载班固文》:“班固著《汉书》,制作之工,如英茎《咸》《韶》,音节超诣……然至《后汉》中所载固之文章,断然如出两手。”马南邨《燕山夜话·选诗和选文》:“一般地说,诗和文应该有一个界限,完全可以划分得清楚。然而,这个界限却不是断然分开不能逾越的鸿沟。”

  • 坚决;果断。

    《朱子语类》卷七二:“己有过,便断然改之,如雷之勇,决不容有些子迟缓。”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三》:“以未定之説,而断然自谓得圣人之旨,安能使后世必信哉?”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那小西洋人竟未回一头,断然地去了。”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六章:“我们明天区委会开会,研究一下基层的问题,必要时采取断然措施,进行追查。”

  • 一定;必定。

    《西游记》第六三回:“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西游补》第三回:“此事决非别人干得,断然是孙行者弼马温狗奴才小儿!”清吴敏树《与篠岑论文派书》:“然此二家者,皆断然为一代之文,而莫能尚焉者也。”

  • 绝对。用于否定式。

    三国魏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吾无意于庶几,而足下师心陋见,断然不疑。”《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前日代劳,不过泛然之事。今番亲迎,是个大礼,岂是小弟代得的!这个断然不可!”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他说,你妈妈是汉人,一定要走,没有办法;你们是匈奴人,断然不能带走。”


  • 2.迟疑 - 果决

    【果决】释义:

  • 见“果决”。

  • 亦作“果决”。果敢坚决;果断。

    晋潘岳《西征赋》:“健子婴之果决,敢讨贼以紓祸。”一本作“果决”。《隋书·地理志下》:“江都、弋阳、淮南……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宋欧阳修《奉答子华学士》诗:“迟疑与果决,利害反掌间。”茅盾《子夜》十:“这么想着的吴荪甫便用爽利果决的口气对费小胡子下子命令。”

  • 果断地决定。

    宋苏轼《与眉守黎希声书》:“堂兄欲葬祖坟,为诸房人多,某既不敢果决,恐众意难允也。”宋苏轼《与子由书》:“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可用,吾无不用也。”


  • 3.迟疑 - 果断

    【果断】释义:

  • 果敢决断,不迟疑。

    《书·周官》:“惟克果断,乃罔后艰。”孔颖达疏:“惟能果敢决断,乃无有后曰艰难。”唐陈子昂《为建安王答王尚书送生口书》:“尚书远略英谋,临机果断。”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五章:“在一些小事情上,她是那么绵软,可是在大事情上,她却能做出果断的决定。”


  • 【相关词】 、凌迟 三年谪宦此栖迟 事不宜迟 企迟 伫迟 低迟 依迟 侧迟 倭迟 倾迟 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 冯迟 凌迟 凌迟、 凌迟处死 凌迟的 凌迟重辟 反应迟钝 夜来沉醉卸妆迟 大尉迟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