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抱负
【全拼】 bàofù
【释义】
  • 手抱肩负。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世无周公抱负之辅,恐危社稷。”《后汉书·儒林传序》:“四方之士……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宋苏轼《京师哭任遵圣》诗:“平生惟一子,抱负珠在掌。”明李东阳《赠淑人孙母钱氏墓志铭》:“生五子六女,皆自抱负。”

  • 谓前后毗连。

    唐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左淮右河,抱负齐楚。”

  • 志向。

    宋楼钥《绩溪县尉楼君墓志铭》:“念吾兄抱负不凡,不见於用。”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稻粱犹不足,抱负岂能伸?”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我们每个青年都有着雄伟的抱负,都热望着祖国的富强和个人有远大的前途。”

  • 【例句】 1、这在于能否实现个人抱负
    2、 远大的抱负
    3、 她要实现抱负仍是一种梦想.
    4、 某人雄心 [抱负] 的极致
    【近义词】 1. 抱负 - 志向

    【志向】释义:

  • 亦作“志乡”。志向。

    宋真德秀《直前奏事札子》:“陛下以苟安为志乡,则国埶日削,人心日媮,虽弱虏仅存,不能无外忧。”《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七年》引作“志嚮”。明李东阳《封孺人杨母墓志铭》:“其识见志嚮,殆非常女妇可及。”

  • 指关于立身行事的意图和决心。

    《太平御览》卷九二八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桂阳罗君章﹞梦得一鸟卵,五色杂耀,不似人间物,梦中因取吞之。於是渐有志向,遂勤学,读‘九经’,以清才闻。”《新唐书·诸夷蕃将传·论惟贞》:“惟贞名瑀,以字行。志向恢大。”明李贽《与耿司寇告别书》:“其餘诸年少或聪明未启,或志向未专。”郭沫若《屈原》第一幕:“我的志向就是一心一意地要学先生,先生的学问文章我要学,先生的为人处世我也要学。”

  • 2. 抱负 - 愿望

    【愿望】释义:

  • 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宋文天祥《指南录·<信云父>诗序》:“云父念本朝,亦愿望之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因往视弟,愿望颇奢。月餘而归,甚违初意。”巴金《随想录》十三:“把想做的事都做好,把想写的作品全写出来,使自己可以安心地闭上眼睛,这是我最后的愿望。”

  • 3. 抱负 - 梦想

    【梦想】释义:

  • 梦中怀想。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南朝梁武帝《与何胤敕》:“本欲屈卿暂出,开导后生,既属废业,此怀未遂。延佇之劳,载盈梦想。”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虽限山川,常怀梦想。”明高启《咏隐逸·卢鸿》:“开元始求治,贤哲劳梦想。”

  • 空想;妄想。

    宋苏轼《赠清凉寺和长老》诗:“老去山林徒梦想,雨餘鐘鼓更清新。”《花月痕》第四一回:“大凡有眼界遂有意识,有意识即有窒碍、恐怖、变幻、颠倒、梦想相因而至。”茅盾《子夜》八:“呵!你--老冯,还有这种享福的梦想!再过一两年,你的田契送给人家也没人领情罢!”

  • 指理想。

    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诗:“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 4. 抱负 - 理想

    【理想】释义:

  • 理论,学说。

    清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六三》:“何燕泉《餘冬叙録》:透光镜,日中映之,背上花样文字,尽存影中……英人傅兰雅光绪三年《格致汇编》互相问答中,时有华人以此镜(透光镜)问之,答以光学内无此理想。”

  • 对未来事物的合理的设想或希望。

    茅盾《开荒》:“如今,怀抱着崇高理想的人们,正在改造这黄土高原。”老舍《骆驼祥子》七:“﹝他﹞就按着自己的理想来布置自己的工作与家庭。”杨朔《英雄时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更高的人类理想,个人的生命又算什么?”

  • 如所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巴金《秋》二:“还有许多理想的人物,这都是些云端上的影子,不会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这个地方真不错……人又少,又安静,理想极了。”柯云路《三千万》:“‘质量也不能说理想。’钱工用力推着一面雪白的墙壁,墙壁弹性地晃动了。”

  • 【相关词】 《拥抱谎言拥抱你》 三抱 中抱 临时抱佛脚 丹抱 乳抱 亲亲抱抱举高高 以德抱怨 以直抱怨 伏抱 伟抱 保抱 倾抱写诚 偎抱 傅抱石 关抱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别抱琵琶 双臂抱胸的女人 合抱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