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使不受损害。
《汉书·贾捐之传》:“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挤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饥饉,保全元元也。”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寇忠愍之贬所素厚者九人,自盛文肃已下,皆坐斥逐,而杨大年与寇公尤善,丁晋公怜其才,曲保全之。”《红楼梦》第四五回:“事情虽多,也该保全身子,检点着偷空儿歇歇。”巴金《纪念雪峰》:“我相信别人,同时也想保全自己。”
谓获得保护而安然存在下来。
《隋书·循吏传·柳俭》:“俭抚结人夷,卒无离叛,竟以保全。”《明史·太祖纪二》:“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清昭槤《啸亭杂录·王文雄》:“公仓卒率直兵绕道击之,陕境保全,公之力也。”
纺织工业中指维护织机正常运行。如:保全工。
【保存】释义:
爱护保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苏峻时,孔羣在横塘,为匡术所逼。王丞相保存术,因众坐戏语,令术劝羣酒,以释横塘之憾。”《隋书·西域传·高昌》:“夫经国字人,以保存为贵,寧邦缉政,以全济为大。”
使事物等继续存在,不受损失或不发生变化。
《南史·袁昂传》:“自念负罪私门,阶荣望絶,保存性命,以为幸甚,不谓叨窃宠灵,一至於此。”丁玲《阿毛姑娘》第二章:“在那还依旧保存原始时代的朴质的荒野,终身做一个作了工再吃饭的老实女人,也不见得就不是一种幸福。”沙汀《困兽记》十一:“现在,那个开明的老绅士虽然搬到成都住家去了,但是他所倡导的风气,却被一直保存下来。”
【完好】释义:
完美。
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则见,长而愈騫,涵而揉之,内外完好。”清张惠言《崔景偁哀辞》:“其为人长弟完好,生而父兄偁之,殁而所与游者思之。”
完整,没有残缺、损坏。
宋苏轼《书琅琊篆后》:“蜀人苏軾来守高密,得旧纸本於民间,比今所见犹为完好。”明杨焯《宣德窑脂粉箱歌为莱阳姜仲子赋》:“此箱完好手未触,兽锦囊包须韞櫝。”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兴济镇﹞有弘治十二年碑,至今完好。”
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一声雷》:“众方凝视,忽奇震如爆竹,惊怖回顾,则室中已陈设完好,酒满尊,菜满盂,几案排列。”杨朔《木棉花》:“这里有一座桥昨天炸坏,还不曾修理完好。”
【歼灭】释义:
杀尽;消灭。
汉东方朔《七谏·怨世》:“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復患难。”《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论》:“曾不虑机能运衡,权可制众,宗族歼灭,一至于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若得强盗歼灭,只此空门静守,便了终身。”鲁迅《南腔北调集·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序》:“工农都像了人样,于资本家和地主是极不利的,所以一定先要歼灭了这工农大众的模范。”
【牺牲】释义:
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书·泰誓上》:“牺牲粢盛,既于凶盗。”《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国语·周语上》:“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韦昭注:“纯色曰牺。”《汉书·礼乐志》:“河龙供鲤醇牺牲。”颜师古注:“醇谓色不杂也。牺牲,牛羊全体者也。”《后汉书·鲁恭传》:“《月令》,周世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其变者唯正朔、服色、牺牲、徽号、器械而已。”
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国语·鲁语上》:“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
泛指用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
唐白居易《自咏》:“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寧争桃李香。”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方伯为坛海滨,陈列牺牲,取韩昌黎文读而焚之,鱷鱼遂遁去。”
谓舍弃。
《孽海花》第三回:“他既牺牲了一切,投了威妥玛,做了汉奸,无非为的是钱。”老舍《樱海集·牺牲》:“结婚必须男女两方都要牺牲的。我已经牺牲了那么多,她牺牲了什么?”沙汀《凶手》:“于是他牺牲了他的例假,一早便心神不安地等待着他们的会见。”
特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柔石《二月》:“她底父亲是为国牺牲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四:“团员有的牺牲,有的退伍,减少到了只余二十三四人。”李国文《月食》:“伊汝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红军东渡黄河时牺牲的。”
【破坏】释义:
摧毁;毁坏。
《史记·匈奴列传》:“其秋,匈奴大入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破坏光禄所筑城列亭鄣。”《宋书·五行志五》:“晧(孙皓)初迁都武昌,寻还建业,又起新馆,缀饰珠玉,壮丽过甚,破坏诸宫,增修苑囿,犯暑妨农,官民疲怠。”宋陆游《晨起偶题》诗:“大事岂堪重破坏,穷人难与共功名。”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一张纸又要一箇钱买,则喫你破坏我这家私。”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要是到天黑时敌人不占沙家店,粮食也没遭到敌人的破坏,或没破坏完的话,一方面继续动员群众疏散,一方面派人到柏树墕去报告。”
割裂使破碎。
《汉书·艺文志》:“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闕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説,破坏形体。”颜师古注:“故为便辞巧説,以析破文字之形体也。”《后汉书·杨终传》:“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宋叶适《钱则甫字说》:“周道衰,士不知以身为本,而皆以世自名,凡所为立私智,挟污説,无不欲破坏先王之法而卑薄其身者。”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熙寧、寳庆之会,时师破坏经説,其失也凿;陋儒襞积经文,其失也肤。”
破损;损坏。
元张光祖《言行龟鉴》卷二:“寇莱公寝处一青幃二十餘年,时有破坏,輒命补葺。”明徐渭《代胡总督谢新命督抚表》:“辟犹破坏之车,既遇险於泥泞,必得良(王良)父(造父)之御,可责望以驱驰。”《老残游记》第一回:“这船虽有二十三四丈长,却是破坏的地方不少:东边有一块,约有三丈长短,已经破坏,浪花直灌进去。”碧野《没有花的春天》:“他用手指轻轻地敲着破坏的桌沿,悠悠地吹起口哨来。”
损害;使受损害。
严复《救亡决论》:“破坏人才,国随贫弱。”张天翼《报复》:“我要求你给还我自由,就是请求你别破坏我们。”秦牧《花城·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
破除;消除。
唐朱昼《喜陈懿志示新制》诗:“有文如星宿,飞入我胸臆。忧愁方破坏,欢喜重补塞。”宋沉作喆《寓简》卷一:“更无巧伪可以破坏成法者。”
扰乱;变乱;毁弃。
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一:“迪(李迪)虽犯不考,然出於不意,其过可恕。如边(贾边)特立异説,此渐不可啟,将令后生务为穿凿,破坏科场旧格。”清龚自珍《明良论》:“待其敝且变,而急思所以救之,恐异日之破坏条例,将有甚焉者矣。”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三节:“故其对於北方学派,有吐弃之意,有破坏之心,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繁文,明自然,顺本性,此南学之精神也。”萧红《放火者》:“街是哑然的,许多人生存的街毁掉了,生活秩序被破坏了,饭馆关起了门。”
【粉碎】释义:
碎如粉末。
《晋书·郭璞传》:“数日果震,柏树粉碎。”南朝梁元帝《金楼子·志怪》:“尔日天雷震,西州听事两柱俱时粉碎。”《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石崇教去了锦袱,看着微笑,用杖一击,打为粉碎。”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破灭;使破灭。
姚雪垠《长夜》二四:“红枪会因事前来不及集中力量,只有零星的抵抗,每一处的抵抗都迅速地被洪流粉碎。”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但我从小王那里出来,就粉碎了我原来的想象。”
用机械方法使大块固体物料变成小块,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材料等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