袒护;掩护。多用于坏人坏事。
清昭槤《啸亭杂录·明世宗用人》:“﹝世宗﹞恶杨升庵终身,介溪不能包庇。”清黄爵滋《敬陈六事疏》:“即大吏或有闻见,时派稽查,率皆移东补西,或一人领充数名,或暂雇贸易之人支应塞责,彼此包庇,狡獪百出,虽大吏亦无可如何。”老舍《四世同堂》七:“这次,就更不同了;来的是日本人,还有不包庇坏蛋琉璃球儿的?”
【保护】释义:
护卫使不受损害。
《书·毕命》“分居里,成周郊”孔传:“分别民之居里,异其善恶;成定东周郊境,使有保护。”《三国志·蜀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摺》:“保护地方,藉资乡导,不能不赖乎勇。”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
保重,调护。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暑溽异甚,伏望保护,寝兴万万珍重。”
【偏护】释义:
偏私袒护。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袁术大怒曰:‘吕布受吾许多粮米,反以此儿戏之事,偏护刘备。’”《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县主因前番鬮库时,有些偏护了金满,今日没了银子,颇有赧容。”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事到今日,本帅也不能偏护了。”
【回护】释义:
袒护、庇护。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古人是则曰是,非则曰非,明白正直,曾何回护。”明田艺蘅《留青日札·非民风》:“上下不相回护,甲第不相朋党。”《西湖佳话·南屏醉迹》:“长老道:‘济公应承了,必有个主意,他怎好骗我?今睡不起,想是多吃几杯,且待他醒来,再作道理。’监寺见长老回护,不敢再言。”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隔几天,她父亲来了,是她公公叫他来的……但是她仗着主母的回护,没有跟她父亲同走。”
指辩护。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你倒来替他回护。触恼我心。”《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你进去对她妈説,教他快收拾一答儿来,俺就与你,替他回护两句言语儿,爹就罢了。”清龚自珍《最录禅源诸诠》:“有议之者乎?有明天台宗藕益大师於所著《閲藏知津》中,摘其名句而致詰之,所詰良是,无可回护者。”
回避,避忌。
《明史·刘翊传》:“翊性疎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
匡护,救助保护。
唐无名氏《炀帝开河记》:“既达睢阳界,有濠寨使陈伯恭言:此河道若取直路,径穿透睢阳城,如要迴护,即取令旨。叔谋怒其言迴护,令推出腰斩。”
回环保护。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抵其麓,一尾横曳,迴护洞门。”郭沫若《卓文君》第二景:“厅之前面、右翼、背面右三分之二,均有广廊回护。”
庇护;袒护。
《英烈传》第四八回:“那人叫声:‘多谢迴护,明日店中相谢。’”《官场现形记》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迴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於大人反为无益。”叶圣陶《一个小浪花》:“老太太下不来判断,只是依照老习惯回护她的儿子。”
【容隐】释义:
包庇隐瞒。
《后汉书·徐防传》:“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説,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姦路。”唐白居易《论元稹第三状》:“内外权贵亲党纵横,有大过大罪者,必相容隐而已,陛下从此无由得知。”《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其出掠亦各分部统,自称大王之号。到回去,仍復隐讳了。劫掠得金帛,均分受用,亦有将十分中一二分,献与本岛头目,互相容隐。”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仍有犯者,准令举发,给予优奬。倘有容隐,一经查出,本犯照新例处死。”
【庇护】释义:
犹保护。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周生,贵人也,职为司隶,权势甚盛,吾数蒙庇护。”宋欧阳修《与王深甫论五代张宪帖》:“存霸奔太原……见符彦超曰:愿为山僧,望公庇护。”闻一多《死水·也许》诗:“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包庇;袒护。
宋苏轼《缴词头奏状六首·沉起》:“先帝始欲戮此二人以谢天下,而王安石等曲加庇护。”《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他既弄出这样事来,先生们庇护他不得了。”胡适《这一周·五十七》:“全国唾骂一个无耻的彭允彝,而张内阁始终庇护他。”
【掩护】释义:
保护起来不使人知;庇护。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子共母不能完聚,纔分娩一命归阴,着程婴将他掩护,久以后长立成人,与赵家看守坟墓。”清归有光《与曾省吾参政书》:“僕非敢缘旧识,求门下有所掩护也。”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一:“汉口市区,因为有租界和敌产的掩护,始终不曾被炸。”
指袒护。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八章:“‘你又来了!人家割竹子挣下钱,不还咱吗?’老婆掩护儿子说。”
遮盖。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孝子》:“母创寻愈。周每掩护割处,即妻子亦不知也。”
对敌采取警戒、牵制、压制等手段,保障己方部队或人员行动安全。
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一幕:“小岳:‘上级命令你们营,一定要死打硬拼,守住渡口,掩护大部队过江,去和二、六军团会合。’”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五章:“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里坚决阻住敌人,来掩护他们安全转移。”
【袒护】释义:
偏袒维护。谓出于私心而无原则地支持或庇护某一方。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七:“﹝隆科多﹞徇庇阿锡鼐、法敏,将仓场分赔之案,巧为袒护具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媳妇啊!你不要説我袒护儿子,我这是平情酌理的説话。”老舍《四世同堂》六:“为反抗大赤包,她不能不袒护小崔。”
【庇护】释义:
犹保护。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周生,贵人也,职为司隶,权势甚盛,吾数蒙庇护。”宋欧阳修《与王深甫论五代张宪帖》:“存霸奔太原……见符彦超曰:愿为山僧,望公庇护。”闻一多《死水·也许》诗:“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包庇;袒护。
宋苏轼《缴词头奏状六首·沉起》:“先帝始欲戮此二人以谢天下,而王安石等曲加庇护。”《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他既弄出这样事来,先生们庇护他不得了。”胡适《这一周·五十七》:“全国唾骂一个无耻的彭允彝,而张内阁始终庇护他。”
【揭发】释义:
阐明;揭示。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生物在进化,被达尔文揭发了,使我们知道了我们的远祖和猴子是亲戚。”
谓揭露缺点、错误、罪行等。
鲁迅《书信集·致尤炳圻》:“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五章:“我们要发动群众,还要叫他们里头的人起来揭发。”
【检举】释义:
揭发他人的过失、罪行。
《西游记》第二三回:“只是多拜老孙几拜,我不检举你就罢了。”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中学,大学,一律施行大检举,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许多教员与学生被捕。”
犹选择。
宋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之二》:“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穀通流,公私皆济。”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宰臣吕大防等言,昨奉圣旨宣諭,皇帝纳后有期,已令入内侍省检举施行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今条具当今弊政与夫捄正之宜,请检举行之。”
荐拔。
宋李光《与胡邦衡书》:“郊赦虽有检举之文,仇人在朝,固已絶望,死生祸福,定非偶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丙申,詔责授建寧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安置李光,永不检举。”
【隐瞒】释义:
谓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学士﹞呼公子詰问其由。公子不敢隐瞒。”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拿获》:“捕壮不敢隐瞒唆诈,其受害者亦鲜矣。”峻青《海啸》第四章:“这一点,我对你并不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