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事或隐私被发觉。
宋邵雍《渔樵对问》:“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众僧见事已败露,都吓得胆战心惊。”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自古多少有私情的男女,都是为有了孩子而败露,惨遭丧命的呀!”
【暴露】释义:
露在外面,无所遮蔽。
《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脩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汉书·严助传》:“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霑渍山谷。”宋曾巩《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施二》:“僧房数十间,强半倾圮,佛像暴露,鐘鱼闃寂。”
显露;揭露。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峻青《海啸》第四章:“再等一等吧,嫚姑子,免得暴露目标。”徐迟《狂欢之夜》:“他暴露了罪恶的魔鬼们的罪行和原形,当着全民族的面大声地讽刺嘲笑他们。”
【泄漏】释义:
泄露。透露出去。
《陈书·姚察传》:“﹝姚察﹞尽心事上,知无不为;侍奉机密,未尝洩漏。”《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你切不可洩漏,待事平了,把家私分一股与你受用。”清昭槤《啸亭续录·张总兵》:“有番僧某为贼侦,凡军中事无不洩漏。”
泄露(机密、秘密)。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魴建此计,任之於天,若其济也,则有生全之福;邂逅泄漏,则受夷灭之祸。”元白朴《东墙记》第二折:“不争你走透消息,泄漏风声。”《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只因十三妹的这桩事大须慎密,不好泄漏他的机关。”茅盾《秋收》二:“然而他还藏着两句要紧话,不肯泄漏。”
渗透。
唐柳宗元《又祭崔简旅榇归上都文》:“楚之南,其土不可以室。或坋而頽,或确而崒,阴流泄漏,瀸没渝溢。”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琬乃取一盘底至平者,以二棬重重安盘中,灌水其中,曾无泄漏。”
【走漏】释义:
泄漏。
《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西门庆吩咐那小廝:走漏消息,决打二十板。”《红楼梦》第九七回:“只因凤姐吩咐,都不敢走漏风声。”端木蕻良《曹雪芹》第三章:“这事非同小可,千万不能走漏风声。”
谓走私漏税。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水害》:“昔人论吴江东通青龙江,由青龙江入海之处,因监司相视,恐走漏商税,遂塞此江。”清王韬《拟设洋药总司议》:“盖走漏之弊,杜之於中国则难,杜之於印度则易。”
遗漏;遗失。
《中国民间故事选·巧货》:“大锅头说:‘自己人亲自去,走漏要小些。’”钱锺书《围城》五:“我想东西不会走漏的。”
【隐藏】释义:
躲避;躲藏。
《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巖穴处而隐藏。”王逸注:“士曰隐,宝曰藏。”《三国志·吴志·陆凯传》:“邪臣在位,贤哲隐藏。”鲁迅《书信集·致胡今虚》:“你说我最近二三年来,沉声而且隐藏,这是不确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唯有子胥逃逝,目下未获……隐藏之者,法有常刑。”
掩盖,掩饰。
汉王充《论衡·知实》:“虞舜大圣,隐藏骨肉之过。”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二折:“姐姐,这件事敢隐藏不住。”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朝鲜人》:“我问起敌情,他像竭力向我隐藏着什么。”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往往看不见这种群众的‘革命性’,看不见他们的笨拙的守旧的口号背后隐藏着革命的价值。”
隐晦,不直露。
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先生的序,我看是好的,我改了一个错字,但结末处似乎太激烈些,最好是改得隐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