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与“王道”相对。
《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三国魏曹植《七启》:“此霸道之至隆,而雍熙之盛际。”唐张九龄《对所举道侔伊吕科策》之二:“王道务德,不来不强臣;霸道尚功,不伏不偃甲。”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中国的王道,看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有霸道跑来的。”
强横,蛮不讲理。
《红楼梦》第七二回:“我虽如此説了这样行,到底也得你姑娘打发个人叫他女人上来,和他説更好些。虽然他们必依,然这事也不可霸道了。”《三侠五义》第四四回:“他乃是已故威烈侯葛登云的外甥,极其强梁霸道,无恶不做。”老舍《龙须沟》第二幕第二场:“真霸道的,咱们不轻易放过去。”
指强横无理的人。
梁斌《红旗谱》十三:“估摸老霸道要给咱过不去。”
猛烈,厉害。
《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今年这水,真霸道!一来就一尺多;一霎就过了二尺!”
【强悍】释义:
亦作“彊悍”。强横勇猛。
《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宋苏辙《七代论》:“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彊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而黎世屏尤为强悍,此南土之隐忧也。”康濯《春种秋收·灾难的明天》:“就从这时起,她从痛苦中站立起来,她变得更强悍、更狠毒。”
指强横凶暴的人。
元柳贯《渡湖宿麻子港口》诗:“旧闻萑蒲间,弱肉饱强悍。时平道路清,跋涉得无患。”
【强横】释义:
亦作“彊横”。骄横跋扈;强硬蛮横。亦指骄横跋扈、强硬蛮横的人。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子如宋聘,且逆之”晋杜预注:“平子人臣,而因卿送,季氏强横。”《后汉书·鲍永传》:“永以吏人痍伤之后,乃缓其衔轡,亦诛彊横而镇抚其餘,百姓安之。”《宋史·王审琦传》:“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三·怀麓堂集》:“东阳如衰周弱鲁,力不足御强横,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遗风。”冯沅君《贞妇》:“强横而多力的他,抓着她直象鹞子抓小鸡一般,哪能挣得脱。”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三章:“剑平粗暴而又强横地拉着四敏,硬要把他背到背上去。”
【粗暴】释义:
鲁莽;暴躁。
《北史·刘藻传》:“秦人恃险,率多粗暴,或拒课输,或害吏长。”《新唐书·裴胄传》:“是时武臣多粗暴庸人,待宾介不以礼,少失意,则以罪中伤之。”《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赵三为人粗暴。”茅盾《秋收》一:“他铁青了脸,粗暴地叫骂道:‘什么希罕!光景是做强盗抢来的罢!’”
【蛮横】释义:
粗暴而不讲理。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那堂倌絮絮叨叨说,那地俄国人怎样多,谢美诺夫的兵怎样蛮横,穷党来了,又不知道怎么样?”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犹猛烈。
杨朔《月黑夜》:“风雨的势头不但不减,反而更加蛮横。”
【野蛮】释义:
不文明;没有开化。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第一章:“常任首领之有大功於本羣者,威德巍巍,慴服羣类,及其死也,以为神而祀之,而其子孙又利用野蛮时代之宗教迷信也。”胡适《美国的妇人》:“那些外国传教的人,回到他们本国去捐钱,到处演说我们中国怎样的野蛮不开化。”巴金《利娜》上篇:“他很少笑过,也不爱玩,又不肯跳舞。总之,他好像是一个野蛮人。”亦指没有开化的人。《水浒后传》第二回:“﹝毛豸﹞笑道:‘娘子,我这孩子刚刚满月,撞到野蛮这担东西送上门,值一二千两银子,也是彩头。’”鲁迅《故事新编·起死》:“你敢动手?这不懂哲理的野蛮!”
蛮横。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
指蛮横的行为。
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三九:“代表们叫工人们全体立即蹲下,说:‘我们只是为了要一碗饭吃,赤手空拳,不是什么造反。你们有卫兵,举‘大令’,要杀人,看是谁动野蛮!’”
【王道】释义:
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集·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
大路。喻仁政。
清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之二十:“大街拥挤记当年,高在中间低西边。一自维新修马路,眼前王道始平平。”
谓剧烈,利害。如:这种辣椒别看小,辣味儿可真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