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安详
【全拼】 ānxiáng
【释义】
  • 稳重,从容。

    汉蔡邕《荐边文礼书》:“口辩辞长,而节之以礼度。安详审固,守持内定。”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媻罗痆斯国》:“安详前进,导彼五人。”《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近因小女出阁,预置媵婢月香。见其颜色端丽,举止安详,心窃异之。”吴玉章《辛亥革命》十四:“只剩下那个箱子,由一个日本人看守着。陈策装做很安详的样子,径直走到他的跟前,和颜悦色地同他交涉。”

  • 宁静;平静。

    浩然《艳阳天》第二七章:“夏夜的野外,安详又清爽。”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八章:“哭过以后,她舒了一股抑压着的闷气,心情似乎舒畅得多了,现在安详地坐着。”碧野《雪路云程·前峡与后峡》:“这美丽宁静的景色,使我们的心情变得非常畅朗、安详。”

  • 【例句】 1、老人安详地去世了。
    2、 她总是平静而安详
    3、 她脸上露出安详的神情。
    4、 他们潇洒、自信、安详
    【近义词】 1. 安详 - 安乐

    【安乐】释义:

  • 安逸,快乐。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浄,兆庶安乐。”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天下之事,多成于贫贱感激之中,或败于富贵安乐之际,理无可疑也。”明黄绾《明道编》卷二:“‘死於安乐’者,因安乐而不知思、不知慎、不知节、不知畏、不知谨、不知保、不知脩,而至於死也。”

  • 使安宁快乐。

    《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宋叶适《丁君墓志铭》:“夫善有端,勤劳其身常若不足而为善者,善也,子今日是也;安乐其身常若有餘而为善者,亦善也,子之兄是也。归於善而已,不可易訾也。”

  • 平安无恙,安康快乐。

    《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孙操问田单:‘得吾儿端的安乐,收兵便回。’”冰心《寄小读者》十九:“写的已多了,留着下次说罢。祝你们安乐!”

  • 2. 安详 - 安宁

    【安宁】释义:

  • 安定,太平。

    《诗·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寧。”《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汉枚乘《七发》:“今时天下安寧,四宇和平。”唐韩愈《举韩泰自代状》:“官吏惩惧,不敢为非,百姓安寧,并得其所。”明黄元吉《流星马》第四折:“文官每按四时调和鼎鼐,武将每定八方威镇华夷,则愿的千千年社稷安寧。”阮章竞《送别》诗:“不把狗们杀干净,千年万代都不安宁。”

  • 康宁,安康。

    唐白居易《蜀路石妇》诗:“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寧。”《再生缘》第二一回:“合府相逢多欢悦,圣躬痊愈免耽惊……且説内宫皇太后,圣躬自此渐安寧。”柳子戏《孙安动本》第四场:“品级台前三叩首,臣问万岁驾安宁。”

  • 谓心情、环境、气氛安定平静。

    三国魏曹植《弃妇诗》:“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晚穫为良实,愿君且安寧。”巴金《里昂》:“我必须把心里的话写出来,才能够得到安宁。”萧红《手》:“因为星期日的早晨,全个学校出现在特有的安宁里。”

  • 3. 安详 - 安定

    【安定】释义:

  • 使平安稳定;使平静稳定。

    《书·盘庚中》:“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安定神思。”明张居正《再辞恩命疏》:“卿受遗辅政,有安定社稷之功。”

  • 平静稳定。

    《史记·留侯世家》:“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度,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唐李德裕《请授王宰兼行营诸军攻讨使状》:“自闻狂寇侵軼,尚未安定。”宋司马光《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明圣王之诛,不在快志多杀,要欲布陈条理,期於安定而已。”明唐顺之《故礼部左侍郎薛瑄从祀议》:“臣闻众心安定而成俗,俗必有尚,众志鼓舞而成尚,尚必有倡,倡之者始之也。”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一:“秦妈妈一见了余静,心里就安定了。”

  • 4. 安详 - 安适

    【安适】释义:

  • 安乐舒服;安静舒适。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明方孝孺《答许廷慎》:“足下本安适无所苦,而駸駸焉欲抉发奇秘与造化争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又按《左传》称公叔文子老矣,輦而如公。盖以人挽舆尤觉安适也。”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这安适的小天地,正合我的意,正能寄托我彷徨的心。”

  • 5. 安详 - 安闲

    【安闲】释义:

  • 亦作“安閒”。安静清闲;安逸舒适。

    汉焦赣《易林·益之乾》:“下堂出门,东至九山,逢福值喜,得其安闲。”南朝梁何逊《答高博士》诗:“为宴得快性,安闲聊鼓腹。”唐萧颖士《白鹇赋》:“情莽眇以耿洁,貌轩昂以安閒。”《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我们出家人,并无闲事缠扰,又无儿女牵绊,终日诵经念佛,受用一炉香,一壶茶,倦来眠纸帐,閒暇理丝桐,好不安閒自在。”老舍《二马》第四段六:“马威顺着河岸走,看着水影,踏着软草,闻着香味,心里安闲极了,只是有点说不出来的愁闷在脑子里萦绕着。”

  • 见“安闲”。

  • 【反义词】 1.安详 - 惊恐

    【惊恐】释义:

  • 惊吓恐惧。

    《史记·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唐无名氏《蚍蜉传》:“是时王子以惊恐入心,厥疾弥甚。”《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大凡人受了惊恐,胆先受伤。”茅盾《动摇》八:“她不免焦灼地乱想,因而稍稍惊恐。”

  • 指使惊吓恐惧。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降怪异以惊恐之。”清梅曾亮《送珠船序》:“耆利昧生死,越国万里,踔一船环扣海疆,诈言求市,惊恐民吏。”


  • 2.安详 - 慌张

    【慌张】释义:

  • 恐惧紧张。心里不沉着,动作忙乱。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他每都急急言情状,语句意慌张。”《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见老鴇留茶,心下慌张,説:‘三叔可回去罢!’”《儒林外史》第三九回:“你快将葫芦酒拿到菴里去,脸上万不可做出慌张之像。”柳青《铜墙铁壁》第四章:“我们时刻不要把事情估量得太简单,碰见大的困难才不会慌张。”


  • 3.安详 - 焦灼

    【焦灼】释义:

  • 烧毁;灼伤。

    晋葛洪《神仙传·焦先》:“先危坐庵下不动,火过庵烬,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宋沉括《梦溪笔谈·神奇》:“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漆器银釦者,银悉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二商》:“﹝恶少﹞执大商及妇,炮烙之……﹝弟﹞视兄嫂,两股焦灼。”

  • 非常着急和忧虑。

    《后汉书·蔡邕传》“﹝邕﹞奏其所著十意”李贤注引《蔡邕别传》:“忧怖焦灼,无心能復操笔成草。”《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虽尚视息,忧惕焦灼,未知躯命,竟在何时。”清黄钧宰《金壶七墨·杨广文》:“买户变计不许,由是昼夜焦灼。”茅盾《子夜》十二:“﹝吴荪甫﹞带着他那种虽未失望然而焦灼的心情,他匆匆地跑进益中公司去了。”

  • 酷热。

    唐康骈《剧谈录·李相国宅》:“出户则火云烈日,熇然焦灼。”唐韦应物《夏冰歌》:“咫尺炎凉变四时,出门焦灼君詎知?”


  • 4.安详 - 紧张

    【紧张】释义:

  • 精神处于极度兴奋不安的状态。

    茅盾《色盲》五:“现在紧张的网在他心上撤去了,他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像赏鉴什么似的踱着。”曹禺《雷雨》第三幕:“屋内沉默而紧张。”

  • 形势激烈或紧迫。

    朱德《游南泥湾》诗:“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巴金《怀念萧珊》四:“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

  • 经济拮据;供应不足。如:我们厂最近经济比较紧张。


  • 【相关词】 @安时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安乐死” “安乐窝 “安石不出,如苍生何! “慰安妇”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西安事变” “长安  安娜斯塔西娅  安布雷拉  安禄山  潘安 《七月与安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 《圣安娜》 《安加利之战》 《安妮日记》 《安娜卡列尼娜》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