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安和
【全拼】 ān hé
【释义】
  • 安定和平;安定和睦。

    《晏子春秋·问上三》:“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韩诗外传》卷五:“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北齐书·魏收传》:“自魏、梁和好,书下纸每云:‘想彼境内寧静,此率土安和。’”唐元结《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时法则。”《元典章·礼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门》:“今后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门。”

  • 安详平和。

    《汉书·杜延年传》:“延年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南史·王僧辩传》:“母姓魏氏,性甚安和,善於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介甫词完气健,饶有远势;子固茂密安和,而雄强不足。”

  • 平安,安好。

    唐韩愈《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宋范仲淹《与中舍书》之十:“今日钱主簿来领书,知尊候安和。”宋沉作喆《寓简》卷八:“思虑清静,步履轻健,寝寐安和。”

  • 犹晴和,温和。

    《云笈七籤》卷二六:“天气安和,芝草常生。”

  • 【例句】 1、肯非常高兴。
    2、 昨天,摩克去肯的家做客。
    3、 卡蒂在哪?
    4、 肯很开心,因为摩克在比赛中得了奖。
    【近义词】 1. 安和 - 宁和

    【宁和】释义:

  • 岂;难道

    子宁不来。——《诗·郑风·子衿》

  • 子宁不嗣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宁不哀哉。——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止不避。——唐·李朝威《柳毅传》

    宁知此为归骨所。——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宁渠(难道;如何);事之可怪,宁有逾此

  • 寧、甯nìng

  • 〈名〉

    1. 另见níng

    宁[níng]

    〈动〉

    1. 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visitone’sownparents]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

    2. 使安定。

      如:宁人(安定民众);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神(安定其心神);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

    3. 守父母之丧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汉书·哀帝纪》

      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

    4. 安心。

      如:宁奈(忍耐);宁耐(忍耐);宁心(安心;耐心);宁候(安心等待);宁业(安心从事其所为之业);宁意(使之安心)

    5. 返回,回

      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呆家。——《水浒传》

    6. 如:宁家(回家)

    〈名〉

    1. 南京的别称。

      如:沪宁线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如:陕甘宁边区

    3.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汉·贾谊《过秦论》

    4. 另见nìng

    5. 寕、寜、甯nìng

    6. 宁可;宁愿

      宁,愿词也。——《说文》

      宁适不来。——《诗·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赴常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不逊也宁固。——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宁斩吾头。——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宁请汝先死。——清·林觉民《与妻书》

      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清·刘开《问说》

      又如:宁个(宁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zhù]

    〈动〉

    1. 贮藏;积聚。本作“宁”。后作“贮”

      宁,办积物也。象形。——《说文》。按,与貯略同。

      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

    2.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天子当宁而立。——《礼记·曲礼》

      位宁有官司之典。——《国语·楚语》

      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江永《乡党图考》

      又如:宁僚(同朝任职的官僚)

    〈名〉

    1. 古代宫殿的门与屏之间

      门屏之间谓之宁。——《尔雅》。李注:“正门内两塾间。”孙注:“门内屏外君视朝所宁立处也。”

      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礼记》

      又如:宁位(帝王视朝时所居之位)

    2. 另见níng;nìng

    3. 2. 安和 - 宁静

      【宁静】释义:

    4. 谓清静寡欲,不慕荣利。

      《文子·上仁》:“非惔漠无以明德,非寧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明陈子龙《蔡氏鼎易蔡序》:“壮不求仕,贫不问资,淡泊寧静,若将终身,则先生之得于《易》深也。”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格言·姚端恪公》:“所谓閒者,少思寡欲,寧静恬淡而已。”

    5. 安定。

      《三国志·魏志·牵招传》:“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伐叛柔服,寧静四海。”唐杜甫《垂老别》诗:“四郊未寧静,垂老不得安。”清李渔《比目鱼·巧会》:“夫人,你且到莫渔翁家裡暂住几时,等地方寧静之后,我差人来接你。”

    6. 平静;安静。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刘白羽《长江三日》:“现在,船上的人都已酣睡,整个世界也都在安眠,而驾驶室上露出一片宁静的灯光。”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章:“这种鸟,不管在露水湿润的早晨,还是在宁静的中午和朦胧的月夜,听来都各有情趣。”

    7. 3. 安和 - 安宁

      【安宁】释义:

    8. 安定,太平。

      《诗·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寧。”《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汉枚乘《七发》:“今时天下安寧,四宇和平。”唐韩愈《举韩泰自代状》:“官吏惩惧,不敢为非,百姓安寧,并得其所。”明黄元吉《流星马》第四折:“文官每按四时调和鼎鼐,武将每定八方威镇华夷,则愿的千千年社稷安寧。”阮章竞《送别》诗:“不把狗们杀干净,千年万代都不安宁。”

    9. 康宁,安康。

      唐白居易《蜀路石妇》诗:“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寧。”《再生缘》第二一回:“合府相逢多欢悦,圣躬痊愈免耽惊……且説内宫皇太后,圣躬自此渐安寧。”柳子戏《孙安动本》第四场:“品级台前三叩首,臣问万岁驾安宁。”

    10. 谓心情、环境、气氛安定平静。

      三国魏曹植《弃妇诗》:“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晚穫为良实,愿君且安寧。”巴金《里昂》:“我必须把心里的话写出来,才能够得到安宁。”萧红《手》:“因为星期日的早晨,全个学校出现在特有的安宁里。”

    【反义词】 1.安和 - 纷扰

    【纷扰】释义:

  • 动乱;混乱;纷乱骚扰。

    《后汉书·鲜卑传》:“关东纷扰,道路不通。”《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今世事纷扰,復有瓦解之势矣,诚英乂有为之时也。”宋苏轼《寄傲轩》诗:“朝客纷扰时,先生睡方熟。”鲁迅《朝花夕拾·小引》:“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 【相关词】 @安时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安乐死” “安乐窝 “安石不出,如苍生何! “慰安妇”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西安事变” “长安  安娜斯塔西娅  安布雷拉  安禄山  潘安 《七月与安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 《圣安娜》 《安加利之战》 《安妮日记》 《安娜卡列尼娜》
    回到顶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