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本篇以《败战》为题,旨在阐述打了败仗之后应当如何防止产生畏怯气馁情绪的问题。它认为,打了败仗之后,不可因此而畏敌气馁,应当从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从失败中接受教训,在切实做好再战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的基础上,为将帅者实施正确地组织指挥,选择击敌的有利时机,“候彼懈怠而击之”,就能反败为胜。本篇《败战》与前篇《胜战》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如何防止胜骄败馁这一重要问题,并在继承《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须思害中之利”这一闪耀辩证法光辉的重要思想原则,强调从有利之中看到不利的因素,从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强调从失败中接受经验教训,做好再战夺胜的各种准备;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等等。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宝贵的。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八月,河间王司马颙遣兵与长沙王司马乂的洛阳之战,便是较好地体现败而不馁思想指导的战例。当时,进入洛阳的河间王的部将张方,已被长沙王司马乂击败而退入洛阳城,其部队正处于“人情挫衄,无复固志”的不利态势,其部将都劝张方乘夜逃跑了事。但张方并未因败而气馁,相反,他却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汲取了失败的教训,看到了成功的因素。他从“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的正确认识出发,积极做好再战的准备,并乘夜隐密进兵,出敌不意地一举击败了司马乂。而先前打了胜仗的司马乂却放松警惕,对敌人“不以为意”,结果在张方突然袭击之下,被迫仓皇出战,最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可悲下场。这一正一反例子,恰好说明了在任何情况下,为将帅者只有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清醒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