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新编十万个为什么之艺术知识4


为什么贝多芬第五交响乐被称为“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1770-1827),幼年家境贫困,但是,他从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压倒,反而更加刻苦而勤奋地学习音乐,决心当一名优秀的音乐家。但正当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最宝贵的耳朵丧失了听力。    第五交响曲是在他38岁时发表的。创作这部交响曲时,贝多芬在海里根什特林休假,由于耳聋的痛苦,他曾经产生了死的念头并写了遗书。但是,经历了激烈而痛苦的思想搏斗,他终于战胜了可怕的死神。从此以后.他拼命地创作。贝多芬就是在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之后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一开始,我们在音乐中几次听到了咚、咚、咚的敲门声。有一个学生最初听了这部交响曲后,问贝多芬:“老师,那个咚、咚的声音表现了什么?”贝多芬是这样回答的:“那是命运在敲门的声音。”这就是他把这部交响曲命名为“命运”的原因。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一般叫作《命运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的思想观点和艺术风格的辉煌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交响曲宝库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几乎没有一部音乐作品在受欢迎的程度上能够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相比。这部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命运在敲门,末尾的第四乐章,表现了贝多芬同命运作艰苦搏斗的结果——英雄终于战胜了命运。在这部伟大的交响乐中,贝多芬突出地表现了在他所有重要作品中都体现着的伟大思想,那就是:“通过斗争,获得胜利”。乐曲表现了坚定勇敢、满怀信心地胜利前进的斗争精神,决心战胜人间的苦难而决不向命运屈服、顽强地从事创作和必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为什么说《国际歌》有两个作曲者  


 同学们都知道《国际歌》的作曲者是比尔狄盖特。在法国巴黎圣丹尼区的墓地,矗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国际歌》作曲者比尔狄盖特之墓”,还刻有《国际歌》开头几小节的曲谱。这个纪念碑1932年落成。在法国另一个城市里尔市,也有一块墓地纪念碑,上面刻着“《国际歌》作曲者阿多尔夫狄盖特之墓”,也刻有《国际歌》开头几小节的曲谱,这个纪念碑1920年5月1日落成。为什么《国际歌》有两个作曲者昵?
   原来阿多尔夫狄盖特是比尔狄盖特的弟弟,他俩在里尔市当工人,都是法国统一社会党的党员。社会党的一个头头叫德罗里,是里尔市市长。1888年夏天,德罗里把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的一本诗集交给比尔,让他选一首谱曲,准备在纪念鲍狄埃的大会上演唱。比尔连夜谱好了《国际歌》,交给了德罗里,但没在歌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166适习    1914年,社会党分裂成两派,比尔站到左派一边,德罗里成了右翼社会党头头之一,他看到《国际歌》在工人中影响很大,就想把这首歌抓到自己手里。有一天,他找到了比尔的弟弟阿多尔夫,让他在哥哥的手稿《国际歌》的歌谱上签了名,没多久,阿多尔夫因病去世。1920年比尔加入法国共产党,德罗里赶快为阿多尔夫建立了墓地纪念碑,并在1921年宣布《国际歌》为右翼社会党党歌。  
 比尔狄盖特在法国共产党的支持下,为了维护《国际歌》的著作权,开始打官司。最后,比尔把弟弟临死时给自己的一封信拿了出来,信中把被骗签名的事写了出来。巴黎最高法院在1922年9月作出最后判决,承认《国际歌》的作曲者是比尔狄盖特。《国际歌》是1888年谱曲的,但是过了34年后,真正的作曲者才被承认。现在,你明白了吧,巴黎的《国际歌》作曲者的墓地纪念碑是真的;而里尔市的《国际歌》作曲者的墓地纪念碑则是骗人的鬼把戏。

为什么叫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棱。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琴弦声,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娘的宝贝,闭上眼睛,睡在梦中。嗯……”    这首歌的名字叫摇篮曲,即催眠曲。为什么叫摇篮曲呢?    因为太阳下山啦!夭渐渐地黑了。月亮、星星出来了!小宝宝也该睡觉啦!小宝宝躺在妈妈的怀抱里,躺在摇篮中。妈妈亲切地拍着宝宝、催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就叫摇篮曲。歌词简单,节奏摇荡,宝宝听着优美动听、甜蜜的短歌,慢慢地进入梦乡。    歌曲表现出妈妈对宝宝的爱抚,和对幼年时的向往。摇篮曲像民谣一样在民间流传。

为什么叫民歌  

 我国有五十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大量民歌。其中汉族的民歌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民歌主要可归结为三类:    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它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山歌:是在山野劳动生产场合中演唱的歌,声音高亢、节奏自由。    小调:是在劳动之余休息、娱乐、节庆场合中演唱的。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都称为民歌。如《川江船夫号子》;电影《刘三姐》里面的歌曲;在我国流行很广的《孟姜女》、《小白菜》等小调都属于民歌。小朋友你会唱几首民歌?为什么我国民歌有的叫“小调”  
 小调也称“小曲”,是我国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一般地说,山歌是“山野之曲”。小调就是“里巷之曲”。除了劳动号子和山歌之外,各种日常生活中歌唱的小曲,都可以归入小调。小调不像山歌那样只限于在一定地区的农民中流传,许多小调在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中流传,所以小调的流传和发展,反映了城镇和乡村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其中职业和半职业艺人对小调的发展有影响,小调经过他们的加工和创作,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调的歌词一般比较固定,曲调流畅,节奏比较规整,还常常加有乐器伴奏。
小调的题材很广泛,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各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小至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168新编适习风俗活动。小调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类:抒情歌,以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像《荣莉花》、《凤阳花鼓》、《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跑马溜溜的山上》等。其中《荣莉花》,早在18世纪末即流传到西方,并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到他的歌剧《图兰多特》中去。1979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编辑的亚洲音乐教材中,《茉莉花》便是我国入选的歌曲之一。诙谐歌,常具有生动的情节叙述,风趣而诙谐,曲调活泼、欢快,表达了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如陕北的《跑旱船》、山西的《卖菜》等。儿歌,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多与游戏及传播知识有关,有的生动而富有想象,如山东的《对花》、云南的《猜调》、《螃蟹歌》等。风俗歌,是在民间风俗性活动中演唱的歌曲,多用于婚丧之事,如《伴嫁歌》、《哭嫁歌》、《孝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