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做梦,不做梦的人是没有的。尽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有关梦的描述,如脍炙人口的古代戏曲名著《牡丹亭》,曹雪芹《红楼梦》都属于这类作品,但梦的来源是什么呢?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人为什么要做梦,不做梦会有什么反应呢?
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1、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
由于人在梦中以右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则以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使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
2、梦是潜意识活跃的象征 白天,人的显意识(经验意识)来指挥人对外界的信息作出反应。整个过程是这样:肌体意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将外部的信息收集起来,传递给潜意识,潜意识将它们处理,存储,分类后,再传递到显意识所对应的点,由这个显意识点来发出应对的指令,再经过潜意识传递给肌体意识,由肌体意识指挥肌体作出反应行为。在这期间,潜意识处于半蛰伏状态,不主动参与对信息判断,反应。但有时会例外。就是我们说的冥想状态。我们有目的性地给大脑压力,让它发出生物电流强行打开潜意识。让潜意识开始工作。 夜晚,人的肌体意识中的自查系统开始工作。显意识和潜意识基本退出工作状态。此时人主要是将肌体在白天运动时受到的损伤进行修复。并检查自身器官的运作是否正常。如果发生异常情况,肌体意识会自我处理。当肌体意识处理不了,就会向潜意识发出强大的生物电流,要求潜意识参与工作。
通过以上的表述,我们可以得出梦是由于生理压力或心理压力强行打开潜意识的结果(人的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
婴儿事例:
如果你先观察一下婴幼儿的睡眠过程,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小孩刚入睡后有一段时间是很安静的,不会把被子踢掉,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睡得就不太安静了,会翻身,喃喃自语,有时会把手伸到被子外边,有时会哭几声;再一会儿,孩子又安静下来。整个睡眠过程,有多次安静睡眠和不安静睡眠。这其实是说明睡眠可分成两种,科学家们把这种安静的睡眠叫做正相睡眠,不安静的睡眠叫异相睡眠。
科学家对整个睡眠进行观察,得出如下结论:
(1)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对人的健康都是必需的,缺一不可,如果剥夺异相睡眠,人的精神活动就受到影响,甚至产生精神病;
(2)用脑电图记录显示,正相睡眠时主要表现为高幅慢波,而异相睡眠时有单个或排放式放电。眼球活动描述器的记录显示,正查睡眠眼球很少转动或仅有很慢的转动,而异相睡眠时眼球是每分钟50-60次的快速转动;
(3)一个正查睡眠期约80-120分钟,异相睡眠为20-30分钟,二种睡眠相互交替,每晚按8小时进行计算,大约交替4-5次;
(4)梦只发生在异相睡眠期,正相睡眠期是熟睡期。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通过观察睡眠者的脑电图和眼球转动,分别把处于正相睡眠和异相睡眠期的受试者叫醒,结果正相睡眠期者说未做梦,而异相睡眠者有85%诉述他们正在做梦而且还能回忆起当时做的梦境。
既然人人都做梦,而且每晚都有梦,为什么有时能记起梦境,有时却不能?这主要取决于从哪个睡眠期醒来,如从异相睡眠期醒来,就能清楚回书起梦境;如从正相睡眠期醒来,就不能回忆起梦境了。
至于梦的内容是由什么因素决定呢?有人讲,有的梦中发生的事就像真的一样。其实,这个谜尚未完全揭开,但至少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的内容往往与我们平时的心理活动、工作、生活经历有关。一个正在备考的考生,梦中也可能在是复习功课,或在经历一场紧张的考试。可能是大脑皮层某个相关兴奋点在夜间继续兴奋的结果;
(2)梦的内容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神经衰弱患者由于大脑皮层内抑制下降,神经细胞常处于一种虚性亢奋状态,易产生焦虑紧张心理,因而梦多为恶构或恐惧的梦。有的人梦见自己胸口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使他无法动弹,喘不过气来,喊不出声,此时醒来,原来是自己的手压在胸前。又如遗尿的小孩,梦见自己急于小便,急于找厕所,好不容易找到了,可以解小便了,醒后才发现尿床了。其实这样的梦与膀胱胀满产生的便意有关。此时小孩不能及时醒来,因而尿床,所以说梦完全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