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兵器大观---飞机的家族

“力量倍增器”——E—3 预警机
空中预警指挥机素有“千里眼”之称。它实际上是将地面雷达搬到飞机
上,但其功能却远远超过了地面防空警戒雷达。预警机是以预警雷达为核心,
配以多种通信设备、导航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组成一个完整的空中预警、
指挥、控制中心,能指挥、引导和协调数量众多的、不同的机种和机型共同
执行空袭、防空、制空封锁和支援等作战任务。
现代海空战已充分证明:哪一方拥有预警机,哪一方就掌握制空权,否
则就被动挨打。1982 年马岛战争中,英军开始没有使用预警机,空战中连连
受挫;1986 年,美军空袭利比亚时,最先出动 2 架 E—3 预警指挥机,为 150
余架海空军飞机提供预警情报,完成了所谓“地毯式轰炸”任务;“沙漠盾
牌”计划出笼后,海湾地区共有 10 架 E—3 飞机(美军 5 架、沙特阿拉伯 5
架)在这里担任巡逻值勤,为多国部队飞机准确无误地空袭,立下了汗马功
劳。

E—3 飞机是用大型运输机波音 707—302B 作为载机进行研制的。它共有
A、B、C、D4 个型号,具有预警和指挥控制双重功能,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
好、技术最复杂、价格最昂贵的一种飞机。它具有下视能力,能够搜索、监
视陆、海、空各种目标,引导己方飞机进行空战。
E—3 预警机预警指挥设备由雷达、敌我识别、数据处理、数据显示、通
信、导航等 6 个分系统组成。能以脉冲和脉冲多普勒两种体制监视目标,并
有 6 种工作方式。搜索雷达可以满足下视、超地平线远距搜索、海上目标搜
索和干扰源方位测定等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
E—3 预警机最大平飞速度达 853 千米/小时,值班巡逻时间可达 6 小时。在 9000 米的高空时,其探测距离可达 483~644 千米,能覆盖 30~5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雷达天线每 10 秒钟扫描 360 度 ,为全方位扫描,一次
全方位扫描可发现和识别 600 个目标,能实时处理 300~400 个目标。1 架 E
—3A 预警机可以跟踪几百架飞机,并能识别出编队飞行中的单架机,并能显
示其机型、高度、速度、航迹等,它还能监视地面坦克、战车的调动及地面
雷达、导弹的部署情况,使指挥员获得任何可能威胁到己方的全部信息。
1977 年,美军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使用了 E—3 预警机在高空进行引导、
指挥,其结果是,在 50 分钟的空战中,它探测到 274 架“入侵飞机”,并引
导 134 架飞机进行拦截,取得圆满的成功。难怪各国军事专家赞誉这种飞机
是“高度万能系统”。目前除美国等特别装备外,英国、法国也都装备了这
种不可缺少的“力量倍增器”。
“黑”——B—2 隐身轰炸机
1988 年 11 月 22 日,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姆
代尔机场。机库的钢铁巨门徐徐向两侧滑动,500 名应邀前来参加仪式的政
府要员和各界人士屏息凝气,目不转睛……乐曲声中,10 年来鲜为人知的 B
—2 隐身轰炸机终于揭去了神秘的面纱。
人们看到的是一架外形十分古怪的飞机,它翼展约为 52.42 米,机身长
约 21.03 米,高约 5.2 米。活像一只巨大的黑,既没有平尾,也没有垂
直尾翼,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飞翼气动外形。其实,这并非什么新创,早
在 1947 年 10 月 21 日美国的诺斯罗普公司就曾将一架代号为“YB—49”的轰
炸机送上了天空。这架既无水平尾翼,又无明显机身的“飞翼”只有一对连
在一起的机翼及 4 个小垂直安定面,它可说是 B—2 轰炸机的雏型。这种“飞
翼”稳定性不好,不易操纵,很快便销声匿迹了。
B—2 轰炸机前缘后掠角为 33°,后缘为锯齿波,没有水平尾翼和垂直尾
翼,中部略为隆起,几乎没有角反射部位。飞翼前后缘结构采用碳纤维与玻
璃纤维混杂织物。所有的武器都隐藏在机身之内,其中有旋转式发射架,这
样不仅可以减小阻力,而且可以有效地躲避雷达探测。

B—2 轰炸机的最大特点是“隐身”,它的最新隐身外形设计和隐形材料,
使得其雷达反射面积缩减至 0.3 平方米左右。若与美国的 B—52 轰炸机相比,
如雷达对 B—52 轰炸机的发现距离为 100 千米,而对 B—2 则小于 2 千米。
其飞翼外层覆盖有多层隐形材料:最外层为磁损耗吸波涂层,它可以抑
制表面电流,起到间接衰减电磁波的作用。当雷达波投射到飞翼表面时首先
会被多层吸波蒙皮吸收,剩余的信号进入蜂窝夹心内,经曲折反射后被吸收。
机上进气道向下弯曲呈扇贝状,衬里采用碳质隐形材料,唇口和内壁都涂有
吸波材料,并设有隐形材料制成的百叶窗式导流板,使射入的雷达波能量受
到严重的衰减,再经途中多次反射和吸收,回波变得微乎其微。
B—2 飞机的发动机尾喷管位于翼后缘三个锯齿状突出部分之间的切口
处,而且离后缘有一段距离,被机翼下表面遮蔽,从而降低了发动机喷口的
热量,减少了被敌方红外探测装置发现的机会。最为奇特和先进的是,B—2
还采用了燃料添加剂和机尾导流系统,能将冷空气与发动机排出的热气混
合,避免了传统的“拉白烟”(白色凝结尾迹)。
正是由于种种独特的设计和装配,使得 B—2 隐身轰炸机幽灵般地出没于
敌方防卫严密的空域,所以,即使被对方雷达探测到,也往往会误作一只飞
鸟而将其忽略。据报道,B—2 可在 1.5 万米高空以亚音速飞行,续航距离为
1.12 万千米,并可携带 22 吨重的核炸弹或常规炸弹。
这样一只“‘巨鹏”自然是造价昂贵,它高达 5.3 亿美元,是迄今为止
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飞机。该型机使用大量的吸波透波复合材料固然改善了
隐身性能,但这无形中剥去了机载电子设备的屏蔽外衣,使机体始终处于各
种电磁波的直接辐射中。在 1989 年的专家调查中,B—2 这个初出茅庐的轰
炸机被列为最差武器的榜首,招致朝野舆论大哗。
鉴于经费的原因,B—2 隐身轰炸机可能建造的数量要比原先计划的 132
架少。不过,改进工作还将继续下去,估计 90 年代中期以后叮初具作战能力,
并将在美空军中服役 30 年。
海空“巨鹏”——A—40 水上飞机
水上飞机是一种能在江河湖海里起飞、降落的飞机,它在构造上具有船
舶和飞机的双重特点。
水上飞机经历过十分曲折的喷气式发展阶段。50~60 年代,美国、前苏
联两国研制过多型喷气式高速水上飞机。然而,由于防腐问题和抗浪能力不
足,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问题,喷气式方案终于被放弃。后来,世界各国(包
括中国 SH—5 在内)转而采用涡轮螺旋桨式的水上飞机。
然而,1989 年的前苏联航空节上,一种全新的纯喷气式大型水上飞机—
—A—40“信天翁”首次亮相。
A—40 有旅客运输型、客货两用型、搜索救援型和反潜巡逻型等。它采用上单翼(机翼安置机身上部),2 台发动机则安装在机翼后上方,这种布
局可以十分有效地防止飞机在水面上快速滑行时引起强力水流打入发动机,
从而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也减轻了海水对发动机的腐蚀。
“信天翁”机身下部的船体是相当精细的,即在断阶前面设置了不很长
但相当宽的挡水板,前体上还设有导流梗。这不仅能尽量缩小高速飞行带来
的不利影响,而且对控制水流喷溅起到一定的作用。A—40 取消了一般大型
轰炸机和水上飞机都采用的领航员透明舱,代之以大型雷达,由此表明:A
—40 水上飞机已完全否定了以目视领航为主的传统方式。
为了达到与岸基飞机基本相同的载重和续航力,A—40 付出了较昂贵的
代价:一是机翼的翼展为 42 米,这将使机翼结构重量增大,但却可以使翼尖
浮筒的高度缩短,阻力和重量减轻,可部分地补偿总结构的重量。机翼的后
掠角并不大,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重量;二是采用 2 台大椎力(1.5 万千克)
的发动机;这种涡轮风扇式发动机很省油,而且载重和续航力非常可观。此
外,这种水上飞机还是一种海面效应极高的地效飞行器。为了充分的利用地
效,A~40 必须与地面保持较低的高度,并随地形变化而起伏变化。环境恶
化时,该机也可爬到几百乃至几千米的高度,像普通飞机一样安全飞行,避
开狂涛骇浪。
A—40 有一个机头受油管能进行可靠有效地空中加油,同时它的操稳、
防腐等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信天翁”的问世将使前苏联海军能
够克服别—6 和别—12 水上飞机的某些不足,把其反潜作战提高到一个崭新
的阶段。有人预料,A—40 的问世,必将带动世界水上飞机的全面发展。
21 世纪的战斗机——YF—22
令人瞩目的美国空军先进战术战斗机(ATF)的选型竞争,经过 54 个月
的激烈争夺,终于在 1991 年 4 月份见出分晓。
ATF 是英文‘先进战术战斗机”的缩写。早在 80 年代初,美国五角大楼
就决定研制一种足以对付前苏联的苏—27 和米格—29 的新一代战斗机,并指
望该机在 21 世纪的全球范围内夺取空中优势。
计划一出笼,以生产 F—117A 隐身战斗机的洛克希德公司,与推出举世
瞩目 B—2 隐形轰炸机的诺斯罗普公司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参加投标。诺斯罗普
公司率先试飞了 YF—23A,该机机翼为截尖型三角翼,尾翼为蝶状布局,两
个垂直尾翼向外倾斜 45°。其外形略具 B—2 轰炸机的风采。机上的武器采
用内装式,装备有先进的中距空地导弹、“响尾蛇”空空导弹和 20 毫米航炮
等。
它的对手——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 YF—22A 后来居上,初试锋芒就展示
出其优良的特点,压倒了 YF—23A。
YF—22A 在研制过程中,大量借鉴了美国隐身性能极好的 F—117A 的技术和经验,但也注重克服其多个斜锥面组成的机体和座舱气动性能不理想、
阻力偏大,只能做亚音速飞行的缺点。它的机头呈棱锥形,两个进气口沿棱
锥的下斜面安装,进气口截面为平行四边形,与常规飞机不同。设在翼下的
进气口隐身效果虽然远不如翼上的好,但这极利于改善飞机的大迎角机动性
能。YF—22A 还采用了大根梢比(翼根与翼尖比大)的梯形翼,前缘后掠角
为 48°,后缘后掠角约 17°,选择这样的机翼自然有利于突出改善飞机的机
动性,提高飞机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并满足隐身的需要。为了减小平尾与立
尾之间的干扰,该机的双立尾仅向外倾斜 27°。飞行员座舱为气泡式,视界
良好。机上平尾、尾撑、二元喷口和尾锥的后缘都有不很规则的锯齿状外形,
主要是为散射从后面射来的敌雷达波。
除此之外,YF—22A 战胜对手的原因还有:造价和机动性优于 YF—23A,
YF—22A 飞机的单价预计为 6000 万美元,而 YF—23A 由于造价据说要比 YF
—22A 高出许多;另外,YF—22A 上由于采用了推力矢量喷口技术,因而在机
动性方面明显优于 YF—23A。
应该说,在隐身方面,YF—22A 是做了不少努力的。它的雷达反射波被
减至最小的程度。据称,YF—22A 的隐身效果虽不及 YF—117A 和 B—2,但它
的雷达反射面是相当小的,仅为 F—15 的 l%。不过,美国军方认为,不论
将来战斗机如何先进,最终双力仍将进入对方视野内作战。在这种情况下,
隐身性能就将让位于机动性。另外,1988 年 9 月的范堡罗航空展览和 1989
年 6 月的巴黎航空展览会上,前苏联的米格—29 和苏—27 的飞行表演,充分
显示了原苏联战斗机优异的机动性能,这对美军界也是一个极大的刺激。美
空军现已决定,对 YF—22A 进行局部改进:包括缩减直尾翼和水平安定面的
面积:减轻全机重量;换用清晰度更高的小液晶显示板等。
预计,1997 年 YF—22A 将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美空军;到 2003 将可
能达到年产 48 架的水平。
特技飞行冠军——苏—27
1989 年 6 月,巴黎国际航空展览期间,鲜为人知的苏—27 首次在公众面
前表演了“普加切夫眼镜蛇”机动动作所谓“普加切夫眼镜蛇”动作是飞机
在低空以 400~450 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一段时间,突然拉起机头,上仰超
过垂直位置,并继续增大迎角至 110°~120°,相当于机尾先行;当速度急
剧减小后,机头平稳下俯恢复正常飞行状态并很快增速。这个机动动作,不
仅要求飞行员有高超的驾驶技术;而且要求飞机有出色的气动性能;发动机
有极好的加速性;平尾有良好的操纵性等。
事实证明,苏—27 是当今世界各国现役战斗机中第一种能在低空进行失
速机动飞行的飞机;而且具有吨位大、航程远、机动能力强、速度范围大等
特点。

这种由苏联苏霍伊设计局 70 年代初研制的战斗机,于 1977 年 5 月 20
日首次试飞;第一架生产型在 1981 年 4 月 20 日首飞,后于 1986 年开始装备
部队。苏—27 的基本型翼展为 14.7 米、机长 21.9 米、机高 5.9 米,空重 17.7
吨,最大起飞重量 33 吨;最大平飞速度(高空)2.35 马赫,(海平面)1.1
马赫,实用升限 1.83 万米,最大航程 4000 千米,作战半径 1200~1700 千米。
苏—27 采用翼身融合体,大边条气动布局,这对高速飞行十分有利。机
翼的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后掠角 42°。机身基本上呈圆截面的半硬壳结
构,飞机的双垂尾安装在发动机外侧的缘条上。飞机座舱为泡式,视界良好。
该机装备有极先进的电子设备:边跟踪边扫瞄的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
搜索距离 240 千米,跟踪距离为 185 千米;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在风挡前
透明壳体内;进气道前缘外侧及尾部有“警笛”360°雷达告警接收机。
雷达、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及激光测距仪都与装在驾驶员头盔上的头盔瞄
准具同步,并显示在广角平视显示器上,彼此独立,又可以互相交联。
苏—27 的武器装备系统也相当完善:在飞机右侧翼根前缘边条处装了一
门 3O 毫米口径单管炮,备弹 200 发;飞机共有 10 个武器外挂点,可悬挂空
空导弹,航空炸弹和航空火箭弹,最大载弹量 6000 千克。
据苏官方报纸称,自苏—27 战斗机问世以来,先后创造了 27 项世界纪
录。其中 1986 年 10 月 27 日和 11 月 15 日,前苏联试飞员普加切夫创造了
25.373 秒爬高 3000 米、37.05 秒爬高 6000 米的世界纪录,打破了美国飞行
员史密特 1975 年 1 月 15 日驾驶 F—15 创造 27.5 秒爬高 3000 米的纪录和麦
克法林 39.33 秒爬高 6000 米的纪录。此外,前苏联试飞员萨托夫尼克和沃金
采夫曾驾驶苏—27,携带 4 枚空空导弹无降落飞行了 15 小时 42 分,距离长
达 1.344 万千米。
如今,有许多外国飞行员也飞过苏—27,他们一致评价该机是一种具有
通常小型战斗机才具有的敏捷性和快速操纵性的大型战斗机。
神奇的“大黄蜂”——F/A—18 战斗机
F/A—18“大黄蜂”战斗机在海湾战争中出尽风头,屡建战功。
这种美国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采用的是单座、双发后掠翼和双立尾的总
体布局。其机翼后掠角不大,前缘装有全翼展机动襟翼,后缘有襟翼和副翼,
前后缘襟翼的偏转均由计算机控制。翼根前缘装有一对大边条,一直前伸到
座舱两侧,边条机翼在大仰角飞行时可产生脱体涡,使机翼上表面产生高升
力。为了适应载舰的需要,“大黄蜂”的机翼被做成可以折叠的,后机身下
部还装有着舰用的拦阻钩。
F/A—18 战斗机设计之初,美海军对一些战术技术指标没有提出过高的
要求。如最大飞行速度,F/A——18 只要求 1.8 马赫,而不像 F—14 那样非
要达到 2.34 马赫以上。这是因为速度达到 1.8 马赫时,已经可以顺利地完成应由 F/A——18 所担负的任务:如近距离空战时,速度范围一般为 0.2—1.5
马赫;在进行对地攻击时,太大的速度如同“杀鸡用了宰牛刀”;只有用于
紧急拦截时,飞行速度才是越大越好。不过,此时可由 F—14 进行保驾,完
成高低搭配的作战任务。
该机的实用升限也没有一味增高,而只是略为超过 15000 米。但这个高
度足以抗击前苏联轰炸机。
一般来说,格斗式空战绝大多数发生在 3000 米左右的中空。这样,对“大
黄蜂” F/A—18 的推重比和单位翼载就不必作过高的要求。至于最大航程
该机也只有 3700千米,比起F—14的4600 千米和F—15的4800千米小许多,
因而可使机上油箱装油量减少许多。
F/A—18 的雷达电子设备也相当完善,AN/APG—65 多功能数字式空对
空和空对地跟踪雷达,使其在空对空工作状态时可跟踪 10 个目标,并向飞行
员显示 8 个目标。而且该型雷达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较高。该机采用了
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并备有电动操纵系统;水平尾翼还备有机械操纵系统。
“大黄蜂”战斗机不仅作战能力强,而且生存能力高。机上装有 1 门 20
毫米机关炮,备弹 570 发。然而,该机最突出的一点是,翼身下共有 9 个外
挂架,两个翼尖挂架各可挂 1 枚 AIM—9L“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两个外翼
挂架可携空对地或空对空武器,包括 AIM——7“麻雀”和 AIM——9“响尾蛇”
导弹;两个内翼挂架可带副油箱或空对地武器;位于发动机短舱下的两个挂
架可带“麻雀”导弹或 AN/ASQ——173 激光跟踪器、攻击照相机和红外探
测系统吊舱等,位于机身中心线的挂架可挂副油箱或导弹。
F/A—18 战斗机还具有较大的速度和良好的机动性,采用自封油箱和自
封油路,发动机附近不设油箱,油箱附近填有吸收性材料,因而中弹后不易
起火燃烧。
在海湾战争中,F/A—18 也并非万无一失,仍有被击落的记录。主要原
因是:为了提高轰炸精度,不得不采用俯冲轰炸,而退出俯冲的高度一般不
超过 1000 米,这恰好是小口径火炮的有效射程。
幽灵杀手——F——117 隐身战斗机
1991 年 1 月 17 日凌晨 2 点 35 分许,8 只形似蝙蝠的怪物悄然飞临伊拉
克首都——巴格达的上空。此时,整个市内灯火通明,完全沉浸在一片安谧
气氛之中。陡然,一颗颗炸弹从天而降,猛烈的爆炸声打破了午夜的寂静;
紧接着市郊伊军防空阵地腾起簇簇火光,市区通信大楼被炸得冒起滚滚浓
烟,伊军的通信指挥联络随之中断……
这是拉开海湾战争帷幕的第一天,F—117 战斗机突袭伊拉克战术目标的
场景。在这次举世瞩目的作战行动中,F—117 凭借良好的隐身优势,躲过了
伊军雷达的探测,顺利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为后续机群扫清了进袭道路。

在“沙漠风暴”行动前后,美军共出动了 45 架 F—117,约占海湾地区多国
部队空中力量飞机总数的 2.5%,但在整个战争期间,F—117 摧毁伊拉克目
标的数量却是多国部队空中力量摧毁伊目标总数的 43%。F—117 奇特的隐身
性能、精确的目标轰炸能力,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兴趣。
F—117 隐身战斗机正式试飞于 1981 年 6 月。翌年,该机进入美空军第
37 战术战斗机联队正式服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蒙在神秘面纱后的这种
隐身飞机一无所知。1988 年 12 月,美军人侵巴拿马,2 架 F—117 首次出战
亮相。它们成功地躲过了雷达系统的监视,轰炸了巴拿马城以西的里奥阿托
兵营。初步证明,F—117 战斗机的隐身性能非同寻常。
F—117 外形就像一只展翅腾飞的大鸟,全身呈灰黑色。整架飞机几乎全
由直线构成,连机翼和 V 型尾翼也都采用了没有弯曲的菱形,这在以往战斗
机设计中是前所未有的。该机翼展 13.23 米,机长 19.58 米,机高 3.78 米,
最大起飞重量 23835 千克,飞行速度 0.9 马赫。据报道,F—117 的雷达反射
截面积仅 0.001~0.01 平方米,比一个飞行员的头盔反射面积还要小。如此
隐身有术,主要得益于外形特征、结构材料及声、光、电等高技术的综合应
用。
首先,F—117 的多棱锥体结构能将射向它的雷达波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散
射;进气口用相距 1.5 厘米的吸波复合材料格栅屏蔽起来,以防止雷达波直
接照射到具有强反射特性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上;对于座舱接缝、起落架舱门
等小部件,有关专家也作了周密考虑,设计成锯齿状嵌板。
其次,广泛使用各种吸波材料。F—117 机身虽大部分采用铝合金,但其
上涂有一层雷达波吸收物质。这种灰黑色的物质在雷达照射后,可有效地吸
收一部分雷达波,从而达到减弱雷达回波的目的。目前,美正逐步更换该机
的两个全动式金属垂尾,取而代之的是石墨热塑材料制成的垂尾。这将使 F
—117 的雷达反射面积更趋减小。
第三,减少红外辐射。该机尾部采用了严格的屏蔽措施,以减少发动机
喷口发出的热量;F—117 的进气口高约 0.6 米,宽 1.5 米,从进气口进入的
大量冷空气,在尾喷口处与发动机排气相混合,也可大大降低发动机的排气
温度。
此外,F—117 还采用埋入式武器舱,可伸缩天线以及 V 形尾翼等,都有
效地减小了飞机的雷达波反射截面积。
F—117 在海湾战争中无一伤亡的杰出表现,使其名声大噪。战火尚未
息,英国皇家空军即提出一项采购 F—117 隐身战斗机的计划。美国空军也提
出了在现有 56 架 F—117 的基础上,再装备 40 架经过改进的该型机的要求。
改进项目表明:改进后 F—117 战斗机的隐身效能会更好,探测能力将更进一
步加强。


空战利器——“幻影”2000

法国的“幻影”2000 如今可算是闻名遐迩、性能超群了。这种继“幻影”
Ⅲ型之后的幻影系列代表作,是于 1978 年 3 月进行首架原型机的试飞;4 年
后,又进行了正式批量生产,先后推出 B、C、D、E、N 等多种型号。该机具
有小巧强韧的机身、灵敏的操纵性,既能执行对地攻击,又能执行战术打击
等多种任务,其作战性能丝毫不亚于著名的美国 F—16 战斗机。航空专家称
其为法国空军 90 年代乃至下一个世纪的主力战斗机。
“幻影”2000 的气动布局极佳,它的主翼后掠角 58°,前后缘均各有两
片辅助翼。前缘翼板条平时收起,以减小阻力,仅在起降和作战时放出来增
加升力;后缘的升降副翼主要起着升降及滚转发动控制作用。该机采用单垂
直尾翼,它的后掠角约 45°,机身两侧有半圆形进气道,在进气口处有一个
可依速度调移的半锥体。
这种飞机机身强度颇高,能在携挂 4 枚空对空导弹的情况下,以超音速
飞行,并承受 9 个重力加速度的过载。“幻影”2000 武备齐全、火力强劲,
在单座空战型(2000C)和单座多重任务型(2000E)上各装有 2 门 30 毫米口
径的机炮;双座机上都没有安装机炮。该机可携带 4 枚导弹,以应付近距和
中距格斗。近距格斗时,使用 R—550“魔术”式热寻的导弹,速度为 3 马赫,
射程为 0.32~10 千米;中距拦截时,则采用超级 530 导弹为半主动雷达导引,
速度可达 4.6 马赫,射程35 千米以上。还可使用能执行特殊战术核打击任务
的 ASMP 中程核攻击导弹,该导弹为复式火箭/冲压喷射式发动机,巡航速度
为 3 马赫,最大射程为 100 千米,弹头当量为 150 吨级,导引方式为惯性自
导。
该机的机腹及翼下共有 9 个挂架,最大载弹量 6300 千克,能携带炸弹、
跑道破坏弹、集束炸弹、火箭弹等,可采取不同的挂弹方式和组合。此外,
它还可根据任务需要挂载照相侦察舱、电子战舱等。“幻影” 2000 的法国
国内空军使用型和国外出口型使用的雷达有差异。国内空军使用的雷达,采
用平面阵列式天线,最大探测距离能达到 100 千米。而出口型雷达的探测距
离则稍逊。
“幻影” 2000 小巧灵敏,最大速度可达 2. 2 马赫;它在时速 167 千
米以下时仍可保持稳定飞行。其飞行限高为 2 万米,海平面最大爬升率为
17983 米/分。紧急升空拦截速度最大可达 3 马赫,追击 24380 米的高空高
速目标时,仅需 5 分钟。
海湾战争中,法国空军不甘落后,也曾派出“幻影”2000 战斗机去接受
考验。实战证明,它不愧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机种之一。此后,第三世界
国家广泛订购,仅自 1982 年至 1988 年,“幻影”2000 即已外销了近 200 架,
现已在印度、埃及、秘鲁等六七个国家中“安家”。


“地狱之星”—无人驾驶直升机

无人驾驶直升机并不是什么新发明,早在 6O 年代美国海军就曾使用过一
种 QH—50 的无人驾驶直升机,目前后制造了 1000 余架,累计飞行时间数千
小时。QH—50 无人驾驶直 升机主要担负反潜任务,挂载有 2 枚鱼雷,由载
舰发出指令控制发射。
虽然 QH—50 风光过一阵,但它自身存在的缺陷也太多了。首先是电子系
统不可靠,由于机上飞行控制系统和自动驾驶仪故障率较高,致使许多 QH—
50 无人驾驶直升机坠入大海:其次,该机的成本较高,主要是当时电子产品
价格昂贵。这些原因最终导致 QH—50 生产线关闭,无人驾驶直升机从此被打
入“冷宫”。
就在无人驾驶直升机被美国冷落之际,以色列海军由于缺乏岸基大型预
警机为海上编队提供实时警戒和目标指示,而看好无人驾驶直升机,因为该
机体积小、重量轻,起降性能理想,是 500 吨以下舰只的极佳“伴侣”。
1990 年 6 月,“地狱之星”进行了首飞:接着又进行了着舰试验和停载
能力试验。试验表明:“地狱之星”无人驾驶直升机的载荷量约为法国“海
豚”直升机的三分之一,达到 460 千克,而其造价仅为后者的六分之一。
“地狱之星”无人驾驶直升机的机身为低反射曲面,旋翼也经过精心计
算。这种结构保证了飞机在阵风和横风条件下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地
狱之星”特别适合于小型舰只搭载,尤其适合导弹艇和其他小艇使用。该型
直升机的最大起飞重达 1100 千克,机高 3.05 米,旋翼直径为 6.1 米:同轴
双层两叶旋翼占地面积较小,旋翼叶片由玻璃钢纤维模压而成。
“地狱之星”直升机上的目标探测、分类和识别设备都运用了高度集成
化的固态技术,机上雷达探测距离大于 40 海里,而热成像光电传感器可以对
近距离目标进行识别。舰面上用于操作和支援直升机的电子导航及相关设备
被集中成一个系统安装在载舰上。
“地狱之星”的突出特点一是能在全天候条件下并在海浪不高于 5 级时
昼夜执行任务,包括在排水量为 400 吨的舰船上安全平稳地起降。二是无需
专职舰员来操作“地狱之星”。机上的航空设备能与舰上的作战情报中心接
口,该直升机的操作和支援设备与舰载的其他系统在设计时接口都被减少到
最小程度。
“地狱之星”的使用并不排斥舰载直升机的同时存在。只要是载舰的空
间、吨位适合,可以两者并存,共同使用,作战效果将更臻上乘。


灵巧的“空中多面手”—遥控飞行器
1982 年 6 月 9 日,以色列出动 F—15、F—16、F—4 型飞机 188 架次分
两批,对叙利亚部署在黎巴嫩东部贝卡谷地的“萨姆—6”地空导弹阵地进行
了大规模的突袭。前后仅用了 6 分钟,即把叙 19 个较先进的导弹阵地彻底摧毁。
以色利突袭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使用遥控飞行器进行事先侦察,
诱骗叙军导弹暴露制导系统诸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早在这次战争前一年,即 1981 年 4、5 月间,以色列就多次派出“火蜂”
式遥控侦察机,从 1500 米高度入侵贝卡谷地上空作诱饵,诓骗叙军发射导
弹。与此同时,另 2 架遥控侦察机在高空飞行,搜集、记录叙导弹制导系统
的频率和信号。以军以损失 4 架遥控飞行器的代价,获取了“萨姆—6”导弹
制导系统的数据信息。为准确地实施攻击提供了可靠的情报。
1913 年,遥控飞行器诞生于意大利,在其后近 80 年的发展历程中,共
经历了无人靶机、预编程序的遥控飞行器、指令遥控飞行器和多用途遥控飞
行器等阶段。
现代遥控飞行器的结构和性能已今非昔比,并日趋完善。与其他飞行器
相比,遥控飞行器有着独特的、无与伦比的优点:首先,它无需人员操纵,
机上不用装设保障生命安全的装备,就能够进行急盘旋、急转弯飞行,并能
迅速变换飞行速度、高度和航向,所以它安全性好、机动性高。其次,体积
小、重量轻、隐蔽性好。遥控飞行器最重的约 5000~6000 千克,一般的多在
1500~2000 千克左右,比普通飞机,甚至比直升机要轻便得多。目前有相当
数量的遥控飞行器广泛地采用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及其他透波材料。此外,
机体还大量地采用隐身技术、翼身融合体等先进的气动布局,使得遥控飞行
器的隐蔽性能极为优异。第三,价格低廉、节省培训费用。遥控飞行器是执
行单一任务的,因此机上的设备和武器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数量也较少。它
的售价通常只及普通飞机的十分之一;而且不需要专门的起飞、降落场,无
论是发射,还是回收都十分简易、方便。最重要的是,遥控飞行器能节省大
量的培训费用,操纵人员只须经过短期培训,便可正确地操纵和使用。
别看遥控飞行器小巧玲拢,它确实称得上“空中多面手”,它不仅能担
负电子战、侦察与监视,而且还能执行攻击、炮兵校射等。
在敌方强大的火力阵地前,可先将大量的遥控飞行器发射到敌方雷达附
近,迅速在攻击机群预定的突防走廊上施放干扰、投放箔条,发射投掷干扰
机或欺骗装置,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
侦察是遥控飞行器的拿手好戏,特别是飞临战场上空侦察更是其他兵器
所无法比拟的。它能携带电视摄像机和静态图像摄影机等侦察器材,隐蔽悄
然地飞越严密设防的目标上空,对敌雷达及通信设施进行战术情报侦察;亦
可深入敌后实施战略侦察。此外,用遥控飞行器作为中继平台,还能延伸侦
听距离乃至进行超视距侦听。
遥控飞行器装上反辐射(反雷达)导弹,就变为名符其实的反辐射飞行
器。这种反辐射飞行器与反辐射导弹不同,当敌雷达关机时,它能飞到高空
盘旋,或等敌雷达开机,或伺机进行攻击。目前在役的反辐射遥控飞行器中,
有不少袭扰续航时间达 3 小时以上。美国还研制了一种携挂导弹和火箭的“天眼”遥控轰炸机,既能攻击坦克等地面目标,又能攻击直升机甚至强击机。
遥控飞行器换装上航空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前视红外仪、红外行扫仪
等设备后,又能为己方炮兵担负侦察定位和校射任务。
其实,遥控飞行器的功能远非仅此几项,它还可以用于中继、预警、反
潜、化学战、生物战,以及作为靶机等。相信经过军事科学家的进一步改进
和提高,遥控飞行器在许多方面将会使有人驾驶飞机黯然失色。